1969年,上海知青张菊芬到黑龙江讷河去插队。哪料,出发前,她发现自己怀孕了。张

蓝贵的过去 2024-09-19 14:25:41

1969年,上海知青张菊芬到黑龙江讷河去插队。哪料,出发前,她发现自己怀孕了。张菊芬恨透了已经分手的男友,但更害怕家人知晓。她决定趁着插队离开上海…… 1969年,中国正处在“文化大革命”的高潮期,社会风潮激烈,知识青年被鼓励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这一年的冬天,上海的街道上寒风凛冽,但比寒风更冷的是张菊芬的心。 她是一名即将奔赴黑龙江讷河的知青,心里既有对未来生活的好奇,也有对未知命运的隐忧。 这本该是一个充满理想和希望的时刻。然而,就在出发前,张菊芬的世界被一个意外的消息击碎了——她怀孕了。 而孩子的父亲,那个曾经她以为会共度一生的男友,早已在不久前分手。他的背叛像一把刀,刺痛了张菊芬的内心,更让她陷入了无尽的恐惧和焦虑。 在那个年代,未婚先孕不仅是个人的隐痛,更会招致社会的道德谴责,甚至可能毁掉一个女人的前途。张菊芬不敢想象,如果家人和邻居知道这件事,会发生什么样的场景。 她决定在家人知晓之前,借着插队的机会悄然离开上海,把一切不堪留在身后。这个冬天,她踏上了前往黑龙江的火车,心中怀揣着秘密,也带着对未知命运的惶恐。 黑龙江讷河,一个广袤的北大荒之地。初到此地的张菊芬,迎接她的是刺骨的寒风与漫天的飞雪。与上海的繁华不同,这里天寒地冻、物资匮乏,田间的劳作辛苦而单调。而对于一个怀孕的女孩来说,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压力更是让她喘不过气来。 张菊芬本是个性格坚强的女孩,但随着时间推移,肚子的秘密无法再掩盖。一天,当她和其他知青一同下田劳作时,一个女同伴惊讶地发现她的身形有异:“你……你怀孕了?”那一刻,周围的人目光瞬间汇聚在她的身上,每一双眼睛都像锋利的刀,割裂了她最后一丝尊严。 面对众人的窃窃私语,张菊芬没有解释,只是低头继续干活。她知道,在这个封闭的村庄里,谣言会像雪花般迅速蔓延。 村里人用各种眼神打量她,有的带着怜悯,有的则是冷漠的审视。她默默承受这一切,在这个陌生的土地上,孤独感像寒风一样侵袭着她的内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菊芬的身体状况日益明显。她的朋友王中美一家暂时收留了她,但即便是在这里,她也无法逃脱村民的议论。更为严重的是,王中美的母亲因迷信传说,坚信在家里接生未婚女子会带来厄运。 一天,王中美的母亲怒气冲冲地冲进张菊芬的房间,强行要将她赶走:“你不能在我家生孩子,会带走我们家一条命!” 那时,外面的天寒地冻,张菊芬已经疲惫不堪,如果被赶出门,后果不堪设想。幸好,王中美及时赶回家,拼命拦下了自己的母亲:“娘,就让她在咱家生孩子吧,这是积福!” 最终,村支书也闻讯赶来,制止了王中美母亲的迷信行为,并强调“科学社会,封建迷信不可取”。经过一番劝说,王中美的母亲勉强同意让张菊芬暂时留在家中。 几个月后,张菊芬顺利产下了一个女婴,然而接下来的问题更为棘手——这个孩子该怎么办?作为一个未婚的女知青,张菊芬不可能带着孩子回上海,那会彻底毁了她的未来。经过深思熟虑,她做出了艰难的决定——将女儿交给村里的一户农家抚养。这家姓张的夫妻多年无子,他们收养了这个孩子,并给她取名为“张淑凤”。 每当张菊芬路过那户人家,她会偷偷地站在不远处,遥望自己的孩子。她无数次幻想过自己能抚养这个孩子,但现实的残酷让她无法奢望。在心中,她默默承诺,一定要让自己的女儿在安稳的环境中长大,而她自己只能悄然离去。 几年后,随着知青返乡潮的来临,张菊芬也终于获得了回到上海的机会。离开讷河的那一天,她没有与任何人告别,也没有回去看女儿最后一眼。她不敢面对自己做出的这个决定,她害怕泪水会决堤,让她再也无法离开。 回到上海后,张菊芬试图重新开始生活,但这个秘密一直埋藏在她心底深处,像一道无法愈合的伤口。她不敢与家人提起,更不敢再去打听黑龙江的消息。张菊芬选择了沉默,用繁忙的工作和日常生活填补内心的空虚。 而在黑龙江的那个小村庄里,张淑凤渐渐长大。她的养父母虽然没有告诉她亲生母亲的身份,但偶尔的只言片语还是让她隐约猜到了一些真相。等到张淑凤成年后,她终于得知自己是被一位上海知青所生。自此,寻找亲生母亲的愿望在她心里悄然生根。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