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当营长时,粟裕是班长。 陈赓当团长时,粟裕是连长。 陈赓当师长时,粟裕也当师

文山聊武器 2024-09-19 14:28:04

陈赓当营长时,粟裕是班长。 陈赓当团长时,粟裕是连长。 陈赓当师长时,粟裕也当师长了。 新中国成立后的授衔典礼上,周士第被授予上将军衔。这个结果让许多人感到意外,因为在革命初期,他曾是高级指挥官,而当时的陈赓和粟裕还只是基层干部。然而之后发生的事情使他们的军衔发生了反转。 追溯他的革命生涯,南昌起义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起义结束后,他随部队向南进发。在艰难的行军过程中,由于战事频繁和交通不便,他与主力部队失去了联系。有一种说法是,他在恶劣的环境中患上了严重的疾病。由于当时医疗条件有限,他无法得到及时的治疗。为了恢复健康,他辗转来到海外,在马来西亚疗养。病愈之后,他返回国内,重新寻找党组织,继续投身革命事业。 另一种观点认为,他在与部队失散后,身边的同志对革命的信念有所动摇,而他自己由于对革命理论理解不深,也一度陷入了迷茫。这段时间里,他暂时脱离了革命队伍。直到后来再次与组织取得联系,他才重新坚定了信仰,投入新的战斗。 无论具体原因如何,这段与组织失联的经历,对他的革命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他回到队伍中时,许多职位已经有了新的领导者。他不得不从较低的岗位重新开始。而在他缺席的期间,陈赓、粟裕等人始终坚守在革命前线,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他们的努力和贡献得到了组织的高度认可。 尽管周士第的军衔没有达到更高的级别,但他的才能和付出并未被忽视。在之后的岁月里,他继续为国家的解放和建设事业贡献力量。 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长河中,有两位将领的故事常被人们提起。他们在战场上互相配合,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他们就是陈赓和粟裕。 1951年9月,粟裕被调往中央,负责军事作战的相关工作。他深思熟虑后,向周恩来总理推荐了陈赓,认为他更适合这个岗位。周总理却坚持要粟裕亲自担任。最终,粟裕接受了任命,但他没有忘记陈赓的才能。 不久后,粟裕提出了创建一所高水平军事工程学院的建议。他再次想到了陈赓,认为他是担任院长的最佳人选。此时,陈赓正在朝鲜战场担任志愿军副司令员。粟裕向中央建议,调陈赓回国主持学院的筹建工作。经过批准,陈赓回国出任首任院长。他在短时间内使学院初具规模,钱学森曾对此赞叹不已。 早在1948年淮海战役中,陈赓和粟裕就展现出了非凡的默契。粟裕率部包围了黄百韬的部队,但遭遇了敌军严密的碉堡群。他果断改变战术,利用夜晚挖掘交通壕,靠近敌人阵地,最终全歼敌军。与此同时,陈赓在另一战场也遇到了类似的困难。他同样采取了挖壕的策略,成功破解了敌军防线。 两人的战术思路如此一致,陈毅元帅曾评价他们有望与彭德怀、刘伯承、林彪齐名。 在总参谋部工作期间,粟裕对陈赓十分信任。每当自己外出,他都会将重要的工作交给陈赓处理。有一次,因一篇未经严格审核的报道发表,引起了上级的关注。粟裕主动承担责任,这是他对同僚的保护和担当。 1958年的一次会议上,粟裕遭到了不公正的批评。许多人质疑他的军事才能。面对这种情况,陈赓挺身而出,为粟裕辩护。他的直言不讳使得那些批评者无言以对。这种勇气和正义感,彰显了他对朋友的支持和信任。 1961年,陈赓因劳累过度,病逝于上海。得知消息后,粟裕深感悲痛,不顾身体虚弱,前往医院与他作最后的道别。 来自 刘斌武著. 陈赓兵团战事报告[M]. 2013

2 阅读:4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