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德,首位中国国籍的外国人,祖籍黎巴嫩,出生于美国,20多岁来到中国 马海德,这位出生于美国、祖籍黎巴嫩的外国人,在20多岁时远渡重洋来到了中国。他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直到1988年10月在北京去世。 马海德晚年身患癌症,但依然坚持日常坐诊,把服务患者放在第一位。他是一位医者仁心的好医生,更是一位用实际行动热爱中国、热爱中国人民的国际友人。晚年的马海德虽然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但他仍然尽自己所能,为病患诊治,为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临终前不久的同年5月,马海德还在家中召开了一次研究麻风病防治工作的会议。这是他生前最后一次参加会议,充分体现了他对医疗卫生事业的热忱和奉献精神。即使身患重病,马海德仍然时刻惦记着麻风病人,希望为他们做些什么。 回想马海德的一生,他在中国度过的几十年里,始终致力于为中国患者诊治,为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贡献力量。他曾在诊所里夜以继日地工作,接诊各地慕名而来的患者。许多穷苦大众慕名而来,马海德都悉心为他们诊治,获得了患者的尊重和爱戴。 除了在诊所救死扶伤,马海德还积极投身于中国的公共卫生建设。他密切关注中国的卫生现状,针对当时的传染病和地方病高发等情况,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他还参与了卫生防疫、医疗制度建设等多项工作,为改善民众健康状况、提高中国卫生事业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马海德对中国文化和人民怀有深厚感情。他非常喜爱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并对勤劳善良的中国人民心存敬佩。他曾在多个场合表达对中国的喜爱之情,认为中国人民是世界上最可爱的人民。在中国生活多年,马海德早已把自己当成了中国人,处处为中国人民的利益着想。 正是出于对中国深厚的感情,马海德早在1937年就向周恩来提出要加入中国国籍。周恩来承诺等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批准他的申请。1949年新中国成立,马海德兑现了入籍心愿,成为第一位加入新中国国籍的外国人。他兴奋地说,自己是中国人,当然要入中国籍。成为中国公民,是他人生中最骄傲的时刻。 马海德的一生传奇而又感人。他年轻时怀揣梦想,从遥远的美国跨洋来到中国。在这片土地上,他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他将个人命运与中国紧紧联系在一起,以一名医者的身份,在平凡的工作中践行着他的理想和担当。他的一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是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 马海德年轻时怀揣着改变世界的理想,他深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希望能够为实现社会正义和人类解放而奋斗。在中国,他找到了实现自己理想的舞台。 1934年秋天,马海德有幸结识了宋庆龄。在宋庆龄的鼓励下,他参加了一个由外国进步人士组成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这个学习小组聚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他们一起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讨论时事政治,畅想未来社会的模样。马海德在小组中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志气相投,情投意合。 宋庆龄非常赏识和信任马海德,还委托他协助中共地下党开展秘密工作。马海德当时开设了一家诊所,位于大陆银行大厦内。在宋庆龄的安排下,这家诊所成为了中共地下党的一个重要联络点。地下党人员常来这里碰头、传递信息、讨论工作。马海德作为诊所的主人,尽心尽力为党的事业提供方便,处处维护和掩护同志们的安全。 除了诊所这一隐蔽的联络点,马海德还利用自己的身份方便,多方协助党的地下工作。他利用医生的身份掩护,秘密为受伤的革命志士治疗;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帮助革命志士逃避敌人追捕;利用诊所作为掩护,接收党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他还协助党组织秘密筹措医药物资、器械资金等。 虽然身为外国人,马海德对中国革命却怀有赤诚之心。他深深认同马克思主义,坚定站在人民和正义一边,把中国革命当成自己的事业。在党组织和革命志士眼中,马海德是一位可信赖的同志,一位真正的革命战友。 1937年,马海德向周恩来提出要加入中国国籍,表达了他对中国革命的忠诚和决心。周恩来对他的诚意十分感动,当即表示等新中国成立后,一定第一个批准他的入籍申请。马海德听后非常高兴,表示愿为革命奋斗到底。 此后,马海德更加投入地参与到革命事业中。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冒着生命危险,利用各种机会为抗日军民提供医疗援助。内战时期,他又慷慨解囊,捐献钱物,支援解放区的革命斗争。 经过多年的革命实践,马海德对"一个人活在世上,总要做些事"有了更加深刻的体悟。在他看来,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个人的富贵荣华,而在于为国为民、为崇高理想而奋斗。他曾对人说:"我为中国革命做了一些事,死而无憾了。" 马海德把毕生都奉献给了中国革命,奉献给了中国人民。他是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精神风貌,展现了一个国际主义战士的崇高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