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时代:走啊,出门看犀牛

桂香说杂货 2024-09-21 12:26:28
这是两只巨大的石犀,分别在成都博物馆和西安碑林博物馆。 论年岁,成都博物馆这件镇馆之宝雕凿于战国时期,称得上是同类文物里的老祖宗。这头憨态可掬的 “萌牛牛”可能与李冰治水有关,文献中记载“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守……作石犀五头,以厌水精。”李冰一方面把石犀作为水尺衡量水位;另一方面是将它定义为镇水神兽。 成博的这头战国石犀已经重达8.5吨,但还有一头石犀,更是同类文物中的巨无霸,重达10吨,就是西安碑林博物馆的一件国宝:唐高祖李渊献陵石犀。 如果说成博的战国石犀偏重写意,那碑林的这件就是妥妥的写实:整体比例相当准确,唐代工匠用几条粗壮的线条就将犀牛的特点勾勒得生动逼真。犀牛皮看起来刀枪不入,怪不得古人要用它来制作铠甲: “操吴戈兮,被犀甲。”——这也是战国之后犀牛数量大量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在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已经没有野生犀牛,要看犀牛,得去动物园。 但是你能想象吗,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在野外遇到犀牛是很平常的事情,跟今天在田野里遇到兔子差不多。 甲骨文卜辞明确记载殷王曾“焚林而猎”,捕获犀牛71头。就连古代神话里的云梦之地也被描述成“犀兕麋鹿满之”,到处都是犀牛和麋鹿。 然而,随着气候转冷,人口和耕地面积增加,人们对犀牛的猎杀,导致犀牛的数量不断减少,汉代犀牛在中原就基本见不到了。 到了唐代,犀牛分布范围进一步缩小,献陵前的石犀之所以那么写实,是因为当时还有外国向唐王朝赠送活犀。这尊石犀右前足底部就刻有“高祖怀远之德”的字样。 宋代以后,人们对犀牛这种动物更是陌生,以至于流传下来的图像中,犀牛的形象完全失真…… 1922年我国的最后一头犀牛被杀,从此野生犀牛在中国销声匿迹。 想一下,3000年前的殷商时代,犀牛、大象这些庞然大物还遍布中原大地——不用去非洲,出门就能看犀牛。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