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会战斗中,白求恩撕开伤员的衣服一看,不由得倒吸了口凉气:一段粘着泥土的肠子袒露在腹外,上面竟然还有10个裂口。 1937 年,恰值中日全面战争拉开帷幕之时。在山西的齐会战场上,硝烟四起,炮火隆隆。于残酷战争之中,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仿若凋零之花,瞬间消逝。战争无情,生命脆弱,令人痛心疾首,扼腕叹息。就在这时,一位重伤员被紧急送到了白求恩医生的手术台前。 白求恩连忙上前,撕开了伤员的衣服。眼前的情景让他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只见一段沾满泥土的肠子从伤员的腹部袒露出来,上面触目惊心地分布着10个裂口。鲜血和污物交织,伤势之重令人心惊。 尽管陷入昏迷状态,这位伤员的面庞仍隐约流露着一抹坚毅。他紧咬着牙关,似乎在与死神抗争。从他身上那残破的军装可以看出,他应该是一位英勇的战士,在战场上浴血奋战时光荣负伤。即使伤重如此,他仍然在坚持,没有完全失去意识。白求恩为伤员的顽强意志所感动。 询问之后,白求恩获悉,伤员乃徐志杰,乃是一位连长。此番信息,让白求恩对救治工作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在激烈的战斗中,徐连长惨遭不幸,被罪恶的子弹击中。然而,他无暇顾及疼痛,依旧坚定不移地指挥战斗,毫不退缩。当肠子流出腹腔时,他就用手把肠子往回塞,一手捂着伤口,另一手举枪射击。在与敌人肉搏时,他甚至完全忘记了自己还在流血受伤这回事,勇猛地冲进敌阵,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后来,由于失血过多,终致昏倒. 听闻徐连长的英勇事迹,白求恩的心潮长时间难以平复。他的思绪翻涌,被这动人的故事深深触动,久久无法平静。在他的眼中,这样视死如归、为国争光的精神,正是最可贵的品质。那一刻,他暗下决心一定要竭尽全力,去挽救这位可敬的战士的生命。 手术室竟置于一座残旧的关帝庙内,其环境堪称简陋至极,设施陈旧,条件恶劣。空气中氤氲着血腥之气,同时还充斥着消毒水那刺鼻的味道,令人不适,仿佛在诉说着此间的紧张与不安。白求恩无暇休憩,旋即投身于紧张的手术工作里。这台手术绝非易事。首先,他用盐水仔细冲洗伤员外露的肠子,小心翼翼地清理掉泥土和污物,生怕二次感染。接着,他用纱布垫好伤员的身体,开始缝合破损的肠壁。每一处裂口,他皆严谨细致地予以缝合,丝毫不敢懈怠,全神贯注,力求完美,不敢有半分疏忽。 手术正行至中途,蓦地,一枚炮弹在关帝庙外轰然炸响,打破了原有的平静。庙宇都被震得摇晃起来,一角坍塌,滚滚黑烟涌进了手术室。所有人都紧张万分。但白求恩却丝毫没有受到影响,他的手依然稳如泰山,持续进行着缝合。此刻,他的心头仅存一念:务必要让眼前这位英勇的战士起死回生。 手术结束后,白求恩仍然牵挂着徐连长的安危。他夜以继日地守于病床畔,心忧病情出现丝毫变动,双目不曾有片刻阖上,满心皆是牵挂与不安。连吃饭这样简单的事,他也常常顾不上,恨不得时时刻刻看护着。偶尔外出一趟,却也总是匆忙吃上几口便归来。其形色匆匆,仿佛时间紧迫,容不得片刻停留。 为了防止昏迷中的徐连长翻身摔下床,白求恩特意托人用木头给床边加了挡板。他还给徐连长喂食、端屎端尿,活像一个无微不至的保姆。病房就是他的家,他几乎一刻不曾离开。 就这样日复一日地精心照料,徐连长终于渡过了危险期。28天后,他脱离了生命危险,即将转往后方医院进一步休养。那一日,白求恩推着担架车,亲自将其送至后方医院。目送着这个与死神抗争了数十天的战士离开时,白求恩百感交集。 临行之际,徐连长牢牢地攥住白求恩的手,其双眼被泪水迷蒙。许久,他才平复心情,对白求恩说,等伤好了,一定要重返战场,为国杀敌,以此报答白大夫的救命之恩。白求恩紧握着他的手,再三殷切叮嘱,让其务必静心休养,并衷心祝愿他能够早日康复。 望着徐连长渐行渐远的身影,白求恩不由自主地陷入了深沉的思索里。虽然他不能像战士那样端起枪杀敌,但他可以用手中的手术刀去挽救那些光荣负伤的英雄们。这同样是一种为国尽忠的方式。 实际上,白求恩以自身切实的行动,笃定践行着“手术台就是阵地”这一铮铮誓言,其精神令人敬仰。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中,他竟连续 69 小时主刀,成功完成 115 台手术,铸就了一项医学的非凡奇迹。战士们亲昵地唤他作“白衣天使”,将其视作自身的守护神。他宛如一道温暖且坚定的屏障,护佑着战士们的身心。他们战斗的口号是:"前方战士杀敌勇,后方白衣系生死!" 白求恩以他高超的医术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赢得了所有人的尊敬。他不仅仅是中国人民心中的英雄,更是世界公认的人道主义战士的杰出代表。那位来自加拿大的伟人,将自身的所有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中国的抗日事业,其功绩彪炳千秋,令人敬仰。 如今,怀特纪念馆中陈列着他当年使用过的器械和遗物。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前来瞻仰缅怀,向这位人道主义战士致以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