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婴出生时,鲁迅和原配妻子朱安结婚50多年了,仅仅是“有名无实”的婚姻 1902年,鲁迅与朱安在一场包办婚姻中结为夫妻。那是一个传统的时代,新娘子要等到洞房花烛夜才能见到未来的丈夫。可悲命运作梗,新婚之夜,鲁迅竟独在书房休憩,徒留朱安于房内黯然神伤。 婚后第3天,鲁迅便启程前往日本留学。朱安内心纵有万般留恋与不舍,却终究只能徒叹奈何,无力改变这既定的局面。在鲁迅远在他乡求学期间,朱安独自一人在家中持家,朝夕相夫教子,勤勤恳恳地侍奉婆婆起居。她不辞辛劳地料理家中的洗衣做饭等杂务,一心想要把这个家照顾好,让远在异国他乡的丈夫安心求学。 在鲁迅不在家的那些年月里,朱安勤俭持家,任劳任怨。她总是在天刚蒙蒙亮时就起床,烧好一天的饭菜,叮嘱佣人把院子打扫干净。之后便开始一天的家务劳作,洗衣做饭,缝衣补裤,忙得不亦乐乎。即使家中的长辈对她颇有微词,她也从不抱怨,而是用自己的善良和勤劳感化身边的人。清晨,邻居们总能听见朱安一边和面一边哼着小曲儿,她甜美的歌声给寂静的小院带来一丝烟火气。 数年转瞬即逝,鲁迅学业有成,载誉而归。他带着满腹学识和坚定信念,重新踏上了这片熟悉又充满希望的土地。朱安心怀欣喜,满以为自己终能与丈夫无间相伴,共赴生活。然而,事与愿违,这只是她一厢情愿的美好憧憬。然而让她没想到的是,鲁迅回家后依然和她分房而睡,两人之间的交流少得可怜,几乎就只剩下"嗯""啊"等简单的应答。就连衣服都不用当面递给对方,鲁迅巧妙地设计了一个箱子,让佣人帮忙传递,免去了夫妻俩见面的尴尬。 鲁迅虽然对妻子冷淡,但朱安却从未懈怠对他的照顾。曾有一年,鲁迅先生身染微恙。朱安得知后马上赶到他的房间,精心照料他的饮食起居。她变着花样给鲁迅做可口的饭菜,有时甚至把米打成糊状熬粥,以便鲁迅病中也能好好进食。朱安的体贴入微常常让鲁迅感动不已。 转眼朱安嫁与鲁迅已有多年,两人却仍然没有子嗣。于那个男尊女卑之时代,无法生育竟被视作女子的罪责。这一观念,无疑是对女性的极大不公与偏见。公婆时常埋怨朱安,说她没用,居然生不出孩子。面对长辈的责骂,朱安总是默默流泪,心中充满委屈。其实她何尝不想生儿育女,可丈夫却从未让她有机会。每每提出同房的请求,鲁迅总是冷淡地回绝,仿佛两人之间就只剩下一纸婚书的关系。无奈之下,朱安只能把满腔的母爱都倾注在鲁迅身上,以此慰藉内心的空虚。 1929年,周海婴在上海呱呱坠地。这一年,鲁迅和朱安的婚姻已经走过了50多个春秋,却从未真正履行过夫妻之实。当初二人结为夫妻,实乃迫于父母之命,亦受封建礼教之压。如此结合,并非出自真心意愿,只是无奈之举。鲁迅心中有他心爱的文学事业,而朱安则是个传统贤惠的女人。两人之间缺乏感情的交流,婚姻如同一潭死水,了无生气。 周海婴的降生,让鲁迅家每个人都喜笑颜开。在朱安眼里,这个可爱的婴儿简直就是天使的化身。尽管他并非亲生,但朱安待他视如己出,把所有的慈爱都倾注在这个孩子身上。她幻想着有朝一日,当自己垂垂老矣之时,会有一双温暖的手牵着她,给她养老送终。周海婴仿佛就是朱安生命的延续,是她活下去的唯一寄托。 可惜天不遂人愿。在朱安晚年时,生活的重担和相夫教子的辛劳压得她直不起腰。她渐渐力不从心,身体每况愈下。眼看自己行将就木,朱安最放心不下的就是那个尚在襁褓中的孩子。她决定立下遗嘱,把毕生的积蓄和田产都留给周海婴,希望他长大后不要忘记这个曾经把他当成亲生儿子疼爱的阿姨。 天妒英才,朱安终究没能看到周海婴长大成人。在她去世多年后,周海婴已经继承了她的全部遗产,成为了一个风度翩翩的少年。然而,当别人问起朱安时,他却露出一脸嫌恶,说:"她不是我妈,只是奶奶硬塞给爸爸的一个女人罢了。"周海婴的话如一把尖刀,狠狠地插在每一个人的心上。朱安含辛茹苦几十年,到头来却换得儿子的一句冷言冷语,不禁令人唏嘘不已。 事实上,周海婴岂止未将朱安视作母亲,甚至从未把她视为家人。其冷漠态度,令人唏嘘。在他心目中,母亲只有一个,那就是亲生母亲许广平。是许广平把他带到这个世界上,给了他阳光一样的爱。而朱安,犹如一个无足轻重的陌生过客,在岁月长河中可有可无,其身影在时光的角落里淡去。周海婴对朱安的漠视,反映了他对这段畸形婚姻的态度。他是鲁迅和许广平爱情的结晶,而朱安则是一个可悲的局外人,注定要被时代的洪流湮没。 若时光倒流,回顾朱安坎坷的一生,她为这个家付出了一切,到头来却是孤苦无依,连一个给她养老送终的人都没有。在病榻上,朱安紧紧攥着周海婴的一张小照片,眼角噙着泪花。她多么希望有生之年,能再见这个孩子一面啊!然而这个愿望终究是落了空。周海婴远在天边,对阿姨的生死毫不关心。朱安就这样孤零零地离开了人世,带着满腔的不甘和遗憾。她的一生,就像一株倔强的小草,在时代的狂风中瑟瑟发抖,饱经沧桑,最终黯然凋零。
既然不爱,为啥要结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