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大学生崔松旺突然半个月不洗澡、不刮胡子、不刷牙,甚至把油烟抹到脸上,弄脏了衣服,他装成弱智,从垃圾桶里捡剩菜,最后被卖到黑砖窑。 崔松旺,出生于1986年的河南漯河市,大学毕业后成为河南电视台的民生调查记者。从事新闻工作六年后,他迅速崛起为都市频道的首席记者。崔松旺被同事描述为工作极端投入的人,甚至被誉为“死了都要拍”的记者。他的职业生涯始于对日常社会问题的关注,但很快便转向了更为严峻和隐藏的社会阴影——非法黑砖窑。 2007年,崔松旺深受“黑砖窑风暴”的报道影响,决心揭露非法砖窑的暗黑内幕。崔松旺的计划是简单而直接的:他必须以最真实的方式进入黑砖窑,以便能收集到关于非法强迫劳动的确凿证据。2007年的一个清晨,崔松旺站在镜子前,毫不犹豫地将头发乱剪一通,脸上涂抹着灰尘和油烟,衣服上也故意弄脏,全部都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像一个真正的流浪者。他的每一个动作,都是精心设计来支持他的卧底身份——一个无家可归、智力有障碍的流浪者。 他离开了整洁的家,走进市区人流最密集的地方——火车站。在这里,崔松旺开始了他的表演:他在垃圾堆旁边翻找食物,不时地发出咕哝和自言自语的声音。他偶尔停下来,呆呆地望着过往的行人,偶尔又突然大笑起来,引得路人侧目,但没有人愿意接近他。 几天的时间里,崔松旺每天都重复着相同的行为:从垃圾箱里捡食物,从地上捡烟蒂,甚至不惜从地上拾起破碎的东西,假装它们是珍贵的宝物,仔细地观察后又随手丢弃。这些行为都是为了塑造一个完美的“智障人士”形象,以便能够吸引黑砖窑的目光。 终于,有一天,一个穿着褴褛的中年男子走近了崔松旺。这个人打量了他几眼,粗声粗气地问:“要不要工作?能吃饱。”崔松旺假装迟疑了一下,然后点头表示愿意。男子示意他跟着走,两人来到了一辆旧货车旁。车辆的座位上铺满了灰尘,车厢里堆满了杂物,显得杂乱无章。男子不温不火地说:“上车,有活干。” 崔松旺小心翼翼地爬上车,心里明白这正是他卧底的开始。车辆颠簸地驶向郊外,最终停在了一个偏僻且看似废弃的砖窑前。这里的建筑破旧,周围堆满了未烧制的砖块和碎石。空气中弥漫着焦土和汗水的气味,一股压抑和绝望的氛围笼罩着整个地方。 接下来的几天,崔松旺被迫参与砖窑的劳动,每天长时间的苦工使他筋疲力尽。他不断寻找机会搜集证据,小心翼翼地避免引起他人的注意。他利用难得的休息时间,偷偷记录下工人们的苦难和砖窑的内部情况。每一个记录的视频和照片,都是为了将来能揭露这里的非人待遇。 在黑砖窑的日子里,崔松旺的每一次行动都需要极度的小心。他假装疯癫的表演,使他能混在工人中而不引起注意。白天,他被迫从事繁重而危险的劳作,晚上则是利用有限的时间,偷偷记录下那些可怕场景:工人们被毒打、恶劣的工作条件、以及他们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状态。 一个深夜,当大部分工人疲惫地沉睡,守卫的警觉性略有放松时,崔松旺决定行动。他蹑手蹑脚地从简陋的工棚中潜出,心跳加速,警觉地环顾四周。月光稀薄,只能勉强照亮他前进的道路,他的每一步都异常小心,生怕引起任何声响。 终于,崔松旺越过了围墙,但逃离的路程仍旧充满了未知和危险。他跌跌撞撞地穿过一片未开垦的荒地,荆棘不断刮擦着他破旧的衣物,每一个刺痛都提醒着他,自由的代价是沉重且痛苦的。在接近安全地带之前,他不得不多次停下脚步,隐藏在阴影中,以避免被路过的巡逻车发现。 当他终于见到了远处的路灯和听到了车辆行驶的声音时,内心的紧张感才逐渐减弱。崔松旺终于到达了与同事约定的会合点。看到同事的车辆出现在视线中,他几乎是用尽最后一丝力气,跌跌撞撞地跑了过去。 逃脱那一刻,崔松旺坐在车里,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终于放松下来。他的脸上和手上满是泥土和血迹,衣服破烂不堪,但这一切在他心中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他带回的视频和照片足以震撼任何看到它们的人。 通过崔松旺的努力,他所搜集的证据成了揭露和打击黑砖窑非法活动的关键。这些证据后来被用来协助警方行动,最终抓捕了多名涉案人员,并解救出了三十多名被非法拘留的智障奴工。 这一切的努力和牺牲,让崔松旺在当年获得了“中国正义人物”的提名,他的故事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没有停歇,继续深入社会的各个角落,进行暗访调查,揭露更多的不公和罪恶。 尽管他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崔松旺依然活跃在新闻一线。他经常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他的工作和日常生活,从一个冒险的年轻记者成长为一个负责任的父亲和社会的守望者。他的故事激励了无数人,但他本人始终保持着低调和谦逊,总是强调自己的努力只是他作为记者职责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