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身在功德林的郑庭笈收到妻子递来离婚协议,崩溃痛哭:“早知如此!我还不

同巍聊历史 2024-09-22 16:56:38

1956年,身在功德林的郑庭笈收到妻子递来离婚协议,崩溃痛哭:“早知如此!我还不如在忻口战役中被日本人打死。” 事实上,郑庭笈夫妻的感情并没有问题,这一点在多年之后由其子郑心校亲口证实,那究竟是为什么,使一对相爱的夫妻逼不得已走到这一步呢? 在1948年10月28日,廖耀湘的第九兵团在辽西走廊被东北野战军全歼,49军军长郑庭笈也在其中被俘。 被俘时,他只穿着一身单薄的衣物,心情无比灰暗,不知将要面临怎样的未来。 当时,我军为他送去衣物,而郑庭笈看也没看一眼,只是悲痛地说: “只待一死,冷又何妨。” 然而,郑庭笈被俘后,随即被送到了哈尔滨。 在解放军的教育下,他放下心理负担,通过广播劝妻子冯莉娟不要去台湾,并告诉她:“我不久就要回去。” 冯莉娟与郑庭笈是自由恋爱,两人年龄相差近二十岁,但是感情依旧很好。 听到丈夫的话,本准备动身的冯莉娟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留在大陆。 1950年海南解放,冯莉娟给丈夫寄去了这样一封信:“本来已经计划好去台湾,但是听到你平安无事的消息后,就留了下来。” 后来,郑庭笈被送到黑龙江绥化战俘管理所,1956年再次转送至北京功德林。 改造期间,他的生活可以说是有滋有味,尤其是到功德林之后,妻子来探望更加容易。 与其他被俘后,与妻子离婚的将领不同,妻子冯莉娟依旧对郑庭笈不离不弃,还在黑龙江时,她就带着五个子女不远万里地来探望他。 在功德林的这段时间,郑庭笈感到很幸福,他对其他战俘由衷感慨道: “我现在的生活跟过去没有两样,以往也是常年在外。稍有不同的是,过去在外面打仗,生死未卜,现在在外面改造,衣食无忧。” 事实的确如此,相比较起其他的国民党战俘,郑庭笈的身边有着妻子的陪伴,也有一个分管澡堂的工作。 每日的改造都充满了动力,以至于其他战俘都不禁对这个每天乐呵呵的同伴感到嫉妒。 然而好景不长。 一日,冯莉娟带着离婚协议书找上了门,郑庭笈对此措手不及,不理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妻子突然做出这种选择。 但实际上,冯莉娟也是逼不得已。 因为丈夫战犯的身份,他们的孩子学习和工作都遇到了很多问题,生活境况并不如意,为了孩子的未来,冯莉娟不得不做出这个决定,即便她深爱自己的丈夫。 郑庭笈的儿子郑心校,在日后接受记者采访时曾举出过这么一个例子来解释父母之间的感情: “父亲1942年在滇缅战场作战,戴安澜受伤后,国内就没有了消息。 母亲还收到一张郑庭笈团长正式的阵亡通知,但她坚定地说‘我觉得他就是没死!就算死了,我也得见到他的部队,见到他的尸首!’ 母亲坚决不去领抚恤金,她自己跑到云南保山去找父亲,最后果然让她找到了。” 由此可见,对于郑庭笈夫妻而言,这次离婚不存在感情上的问题,只是外界压力不得已为之。 而郑庭笈在当时,自然也是满心悲痛、后悔,一度希望自己早早死去,这样至少还是一位抗战英雄而非战俘。 他泪流满面:“如果那次牺牲了,就会像戴安澜一样,成为公认的民族英雄,你和子女们都是烈士家属,日子肯定要好过得多……” 但最后,他还是无可奈何地签下了协议。 可每次设想未来的结果都出乎预料。 1961年2月,冯莉娟被调到了政协任打字员一职。 同年,作为第一批被特赦的战犯,郑庭笈被任命为全国政协文史专员,经常需要取送材料,两人因此经常相见。 原来,这正是周总理在有意撮合他们夫妇,希望他们能够凭借这次机会重归于好。 在周总理会见郑庭笈这一批特赦人员时,就曾问起过他们离婚的原因,在得知内情之后,就决定帮助他们复婚。 1960年10月,周总理在颐和园举办的宴会中邀请了郑庭笈,见到他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复婚了吗?”可见其对这件事的重视。 二人都对这份良苦感动无比,周围的人对这次复婚表示支持,直到1961年国庆节,他们终于放下了过往的心结,正式复婚。 复婚时,他们没有大张旗鼓,只是做了一顿饺子,算作是新生活的开始。 郑庭笈常常对人感叹:“如果没有周总理,我们夫妻不会破镜重圆。可以说,总理就是我们的红娘。” 两人成功复婚后,郑庭笈的人生虽然谈不上顺遂,也算是平静无波,过上了他曾经最为之感到幸福和满足的生活。 1996年6月9日,郑庭笈在北京安然去世,与妻子冯莉娟葬在自己的故乡,享年91岁。 #分享我的社交故事#

0 阅读: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