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古诗词想到中国文学品鉴的层次(二): 其实,唐朝司空图的诗品二十四则,并没把

默玄吟雷爱文学 2024-09-22 19:34:43

由古诗词想到中国文学品鉴的层次(二): 其实,唐朝司空图的诗品二十四则,并没把某种风格的诗列为上品,下品的。 钟嵘的《诗品》,倒是把五言诗分了品级,但也承认自己所定并不是准则,要等以后懂诗的人再评议。 陆机《文赋》,曹丕《论文》,都没给谁定品级。 刘勰《文心雕龙》也没有,而且这些文评大家都提出一个概念,即“文人相轻,各有长短。” 而且这些文评家的学究深度,已不是普通学者所能测量的。 曹丕提出“文以气为主,虽在父兄,不能假以子弟。” 刘勰提出“陶铸性情,功在上哲”。等思想。 《昭明文选》提出“诗者,盖志之所之也。情动於中,而形於言。”的思想。 李清照《词论》主要论了五声六律与平仄谐调的关系。 其实古乐已失,现在只能从文学方面去论。 古人大家各有长短,我不知道今人谁依据什么给诗人定品级,谁上品,谁下品的。 当然,中国历史诗文评著太多,也可能有给诗人定品级的,我没读到。但是,我看古人文学大家,多以修养为旨,怡情为次。很少有技巧辞工,渲情泄意为主,修养身心为辅的。 民国诗论家,则多趋构筑意境之技巧,趋气象,气息,格调,古蕴乱七八糟,各种观点,其中也不乏名家灼见, 却亦多趋外溢精神之审美,也有人提出道情,机象,术技,等说法,众说纷纭,明者自明,惑者终惑。 到了今天,学院高手不现身,网络红人胡乱道。 我个人学识有限,想起少年听雨歌楼上,少年不识愁滋味,做大学问三境界,因此想,国人对诗词,对文学总有个认知深入的层阶等。 最初阶层肯定是个人喜好,浮于表皮的华彩阔意。 等人一沉实深入,就发现原来修辞有讲究,行文有文理。少年人说老年愁,恐难彻底,迷情人道失情苦,未必痛深,量窄人发豪壮语,豪气虚妄,井底蛙评鲲鹏言,滴水谓海。识见入志者,可为诗,识见惑情者,恐难自抑。 等人渐向文理深入,从辞修方法,句式逻辑,行文条理,情境比兴等渐向文,情,理,意,境,气,音律乐韵等一致谐调,渐渐人就不知不觉见识再进层阶了。 等人再沉淀性情文识,不免又会想,我从诗中得到了什么?这时才想到诗词文章,原本不是为了迷惑人,而是让人陶冶性情,内修德量的。这时才向文蕴致修上下功夫。 我个人其实对中国当今文学某方面很觉得不满意,我以前家中有本民国时期《小学生作文选》,全是文言文,记得其中一个叫李渔还是什么名字,写的作文,其中两段: “霜鹤清寒,云霄万里;松柏孤蹇,空山百年;物有志操,人亦亦然。” “夜半三更,万籁俱寂,妙香一柱,钟磬一声;耳根陡振,有我之见,浑忘其形,无我之见,亦泯其影。” 当时我便想,现在大学生能有这文学修为么? 其实等人求蕴深而不得,求致德而难为,发现哲思非禅,静默不道,什么气象理义境界意态,困困惑惑,恍恍惚惚,忽赫然放下,如金蝉脱壳,天地顿宽。 便言发本然而得自然,返朴归真而文行得道。 这时候言辞自由运作,已无挂碍于勉强为文。 寻常人写诗词文章,看到秋水长天,往往便受困于秋水长天,受困于知见,受困于雅俗意气境界等乱七八糟,其实若无挂碍,文功本至,心念一动,言发成文, 人家说秋水长天一色,我又何必非秋水长天一色,我有我感怀,写就行了, 长天云飞霞照我,座前挥袖天外风; 谈笑边际忘情醉,三江浩气潮汹涌。 人说好就好,不好就不好,我自写我意,管他何事,他还能比我自己更懂我,还是他能比诗更懂诗。 “不须放屁,试看天翻地覆!”就是最大的言得自由,就是最得道的文学。 至于能不能致人觉悟,我理到,意到,情到,气正,境清,人能鉴诗自照,自然觉悟。人不自省,纵千僧颂万遍经,又有何用。 至于我能否觉悟,我就是我,诗已忘我,我还觉悟什么! 人到了这个阶层,再看古今诗文,便不为浮名惑,不为巧言辞彩惑,不为豪气惑,不为境意惑,…等。 任尔千言万语,只从一点本真去觉察。划一个圈,看人跳不跳得出。 人到这个地步,品文也阅世鉴人了。 所以古今真正文学品鉴大家,皆有知人之能。 如裴行俭之知四杰,孙登之识稽康,许劭之评曹操等。 所以,扬雄能著《太玄》,陆机自知命难周全。 人道苏轼全才高人,高人看他不过得一双学士眼,却半个配军头,虽可为官,必是一贬再贬,牢狱难免。果然就诗案频发,言辞得祸。 人道苏子豪放词宗,不知其人亦疏狂为文。但好在苏子也有一点本真存仁,有个好兄弟,碰上好时代,不至于就此丧命。 论文学修养,他比李清照真差了档次。李清照只差在一女流之辈,没碰上好时代。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