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汪精卫的小儿子汪文悌从香港回乡祭拜,在看到父母的跪像后,他含泪说了一句:“做错事就要受惩罚。” 为什么汪文悌会在古稀之年选择回国祭拜,又为何会说出为父母卖国行为定性的话呢? 1932年,日本对热河大肆进军,汪精卫向张学良发出电报,要求他组织抵抗,但张学良并未接受,在回电中暗示其不具备指挥华北地区军事行动的权力。 汪精卫对此十分无奈,请蒋介石共商对策,然而老蒋却对张学良的行为十分包庇,也没有理会他的主张。 几天后,张学良又借抗日的由头,向南京国民政府索要巨款。 少帅的这一行为,触碰到了汪精卫的底线,他一气之下辞去了自己的职务。 这件事对汪精卫的影响非常大,在自己一次次的抗战主张遭到忽视、否定后,他的态度逐渐走向了消极,他对中国军队作战能力的看法变得越来越悲观。 终于,汪精卫被利欲熏心,走上了叛国投敌的不归路。 1938年12月,汪精卫受日本诱降,叛逃出国。 后来,汪精卫回到了中国,并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成立了汪伪国民政府,参加了大量亲日活动。 在此期间,汪伪政府不仅大肆向民众宣传“中日友好”的思想,还在沦陷区大肆捕杀爱国分子。 至今,我们依然能在重庆地区看到许多防空洞,这同样是拜汪所赐,他向日本提出的“政略轰炸”和“疲劳轰炸”策略,是对手无寸铁的百姓们一次又一次的屠杀。 1943年8月,汪精卫因骨膜炎前往日本治疗,这与他曾经遭遇刺杀后身体里未取出的子弹有关。 然而,由于当时医疗条件的限制,汪精卫在日本逝世,终年62岁。 他的尸体被送回了中国,葬在了南京的梅花山上。 抗日战争结束后,他的坟墓被炸开,取而代之的是他和妻子的跪姿像,这个天字一号大汉奸被永远刻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汪精卫一生共有五个长大成人的孩子,在他去世后,他的妻子和孩子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牵连。 他的小儿子汪文悌由于十七岁时在父亲的傀儡政权下从事文件整理的工作,在1946年被判有期徒刑一年。 在刑满出狱后,汪文悌选择在香港隐居,潜心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建筑学。 经过不懈的努力,他考上了建筑类的学校,开始正式踏入桥梁建筑设计的行业。 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又将自己投入到了祖国的建设大业中去,积极参与国内的合作项目,为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77岁的高龄,汪文悌专门从大陆回乡祭拜父母,有人猜测,他之前不回来是觉得自己无颜面对家乡父老,而如今步入古稀之年。 他明白,如果再不回来看一眼,可能以后想回来都难了。 汪精卫和陈璧君虽然是遭千万人唾弃的大汉奸,但是对于汪文悌来说,即使父母做了什么多少伤天害理的事,他们依然是给予了自己生命和血肉的人,养育之恩,没齿难忘。 父母犯过的错,已经成为了事实,永远刻在了历史的年轮上,汪文悌没有为他们辩解,只能目睹父母以跪像之姿,永恒地承受来自世人的谴责与指摘。 也许自汪文悌明事理以来,亲情和底线早已在心中争斗了千千万万次。 最后,他做出了自己心中认为正确的选择。 父辈的罪与罚是自汪文悌出生便有的烙印,不可逃避。而他唯一能选择的,是无愧于内心对于正义的坚守。 #分享我的社交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