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外无事、宁静于此——#江宁#】外江无事?江外无事!――徐兴钊老人口述#南京#

方晴松 2024-09-23 13:07:10

【江外无事、宁静于此——#江宁#】

外江无事?江外无事!――徐兴钊老人口述#南京#江宁地名来历谬误始末

随着江宁经济社会蓬勃发展,对外交流不断扩大,本外埠媒介对江宁的宣传不断加深。在援引江宁地名来历时,大都会提及梁武帝所言“外江无事、宁静于此,因置江宁县”。我查阅了一下,目前有江宁门户网站、江宁东晋博物馆的语音讲解、部分旅游景点的宣传栏都以此句为范,其依据是多年来地方宣传资料都这样讲。一般人不会觉得哪里不妥,但我却十分担忧,三十年来的困扰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听说江宁区政协正在编辑《江宁春秋》第14辑,便主动上门以述史的严肃态度讲一讲这段往事。

1983年,我主持修纂《江宁县地名录》,这是一本按照国家规范编修的地方地名标准,不容半点差错。在考证江宁地名出处时,当时编纂组是非常谨慎的,大家都明白,若此时把江宁地名出处搞错,那可是要遗笑千年的。对于江宁一名的来历,其实有史可鉴。南朝时梁的地理学家顾野王著有一本影响后世的专著《舆地志》,里边记载:帝初通江南,以江外无事,宁静于此,因置江宁县。此处,帝是指西晋武帝司马炎。如果此话的确出自司马炎,那应该是其兵分六路剑指东吴、一统天下之后。啃下最难啃的骨头,司马炎当然心情舒畅,站在长江边上吟诵一番也是说不定的事。这里不赘叙。

司马炎口中的江外,当然是指从北方王朝角度来看长江之外的广袤江南大地。江南大地,水网纵横、土地肥沃,是发展农耕的理想之地。在农业文明时期,农兴则国兴兵强,则海清河晏,当然宁静于此。此后,在江宁大地上演绎过的六朝至民国,其史志上提及地名出处,皆沿用《舆地志》说法,如光绪八年版《太平寰宇记》、民国时期修纂的《首都志》都明确记载:故江宁县城在县南七十里,引《舆地志》云,晋永嘉中帝初通江南,以江外无赖、宁静于此,因置江宁县。也就是说,江宁之名的来历,从西晋得名至民国的近1700年间,没有任何变化。那么,“江外无事”又是如何变成“外江无事”的呢?

当时,我们参阅了一些解放后的政府文件,发现其中因为笔误、印刷错误,经常出现把“江外”写成“外江”的情况。大家也不以为意,久而久之,“外江”便成了一种说法。修纂《江宁县地名录》时,“四人帮”被打倒不久,尽管改革开放已经拉开帷幕,思想解放的号角已经吹响,但政治挂帅的主旋律仍然余音缭绕。现在想来,我在校对文稿时,面对“江宁”这一词条的地名解释,很有可能受到一些保守思想的影响,没有在这一问题上较真,导致“外江无事”再次出现在官修史志上,实在是不应该。《江宁县地名录》当时的发行量为2500册,上呈省市、下达镇村,流行很广泛。我意识到这一错误后,曾专门在县报上撰文更正,但收效了了,影响已然造成。

30多年来,我没有忘记这件事,错误的东西写进史志,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今年我已经77岁了,不能再等,我要郑重提出这一问题,站出来把历史事实澄清,还江宁以真面目。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江外”与“外江”的显著区别。古代中国,“江”专指长江,从中原看江南,正是“江外”,这一说法沿用千年。“外江”一词也有出处:一为长江湖北枝江段流经百里洲以南的水系,被当地人称为外江;二为四川境内沱湔称外江,郫江称内江;三是闽粤地区称长江左近以北为外江,称其人为外江人。可见,三处“外江”,均与江宁所处的“江外”相距十万八千里。

话说到此,到底是“外江”还是“江外”已然明了。我在此也借《江宁春秋》郑重提一句:江外无事、宁静于此,再不能出错了。(口述:徐兴钊 整理:王敏)#文保有方[超话]#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