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张艺谋筹拍《红高粱》,花了四万块钱,请当地农民种100亩红高粱,并且

自由的百灵鸟 2024-09-23 16:06:00

1987年,张艺谋筹拍《红高粱》,花了四万块钱,请当地农民种100亩红高粱,并且承诺:待拍摄结束后,高粱的收成全归农民所有。 1987 年之夏,张艺谋导演携《红高粱》剧组莅临山东高密,欲开拍这部源自莫言小说的影片。张艺谋曾斥资 4 万元,邀当地农民栽种 100 亩红高粱,以此构筑电影拍摄所需之场景。他郑重向农民许诺,待拍摄完毕,高粱的所有收成皆归农民。此承诺不仅体现了尊重,更传递着一份温暖与关怀。   然而当张艺谋再次来到高密察看高粱生长情况时,眼前的景象令他大吃一惊。只见田间的高粱长势不佳,植株矮小,远不及之前设想的齐人高的规模。张艺谋心急如焚,生怕影响到电影拍摄计划。他连忙叫来负责种植的农民,询问个中缘由。   起初农民还支支吾吾,语焉不详。在张艺谋的追问下,他们才吞吞吐吐地交代,由于天候不佳,再加上管理不善,高粱的生长受到了影响。其实农民们也很无奈,毕竟这可是头一回种如此大规模的高粱啊。   张艺谋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若不采取措施,恐怕《红高粱》将胎死腹中。为了挽救这个局面,他决定亲自下田监工,手把手教农民改进种植技术。从施肥到灌溉,从除草到防虫,张艺谋事无巨细地参与其中,简直比农民们还起劲。   在张艺谋的悉心指导下,高粱苗渐渐茁壮成长。农民们也从最初的忐忑不安到后来的信心百倍,个个都卯足了劲头伺候这100亩宝贝疙瘩。眼瞅着高粱一天天长高,张艺谋的心情也终于放晴。他暗自庆幸,幸亏自己当初立下承诺,让农民吃下定心丸,否则这高粱还不知何年何月才能长成。   说起张艺谋为何对这片高粱地如此上心,还得从他筹备《红高粱》说起。改编莫言的小说,置景高密高粱地,本就是张艺谋的一厢情愿。为了兑现自己的电影梦,他可谓是倾尽心血。从筹资到选角,从勘景到搭景,每一个环节都凝结着张艺谋的心血。高粱地,更是他全部创作灵感的源头。倘若连最基本的场景都无法保证,电影质量必然大打折扣。 所以张艺谋视高粱地如命根子,寝食难安,直到高粱长势喜人才算松了口气。或许在外人看来,区区百亩高粱何足挂齿。但对张艺谋而言,它承载的是一个导演的梦想,一部电影的希望。而他当初立下的承诺,更像是对梦想的一种许诺,誓要将《红高粱》拍成经典佳作,以告慰莫言,回馈农民,不负众望。   在成为知名导演之前,张艺谋曾是陈凯歌身边的一名摄影师。那时的他常常跟随陈凯歌学习,看他如何指导演员,掌控全局。渐渐地,张艺谋的内心亦萌生出执导电影的想法。其渴望通过镜头语言,去编织一个个动人心弦的故事,展现独特的艺术魅力。   然而,梦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张艺谋虽心怀满腔热忱,怎奈经验有所欠缺,资源亦显不足。他深陷无合适题材可寻的困境,至于投资与制作,更是无从谈起。正当张艺谋一筹莫展之际,他的妻子肖华却给了他莫大的鼓励和支持。   肖华是个颇有文学眼光的女性。她偶然读到莫言在《人民文学》发表的小说《红高粱》,顿时被那苍凉雄浑的故事所吸引。肖华敏锐地察觉到,这篇小说极具改编潜力,恰好契合张艺谋想要表达的艺术追求。于是,她不遗余力地向丈夫举荐,极力怂恿他把《红高粱》搬上银幕。   起初,张艺谋对此持怀疑态度。他深忧自身能力有限,难以把控这般厚重的题材。此等忧思令其心生踌躇,裹足不前。但在肖华的再三鼓励下,张艺谋终于下定决心,要一试身手。当他读完《红高粱》后,立刻被那气势磅礴的故事情节所折服。  张艺谋清楚,妻子肖华在自己的创作生涯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如果没有她的悉心照料,自己恐怕难以全身心投入电影事业。更重要的是,肖华以她独到的艺术见解,为张艺谋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红高粱》的问世,离不开肖华的慧眼识珠。   当张艺谋决定改编《红高粱》时,他首先要做的就是获得小说版权。为此,他特意奔赴山东高密,怀着殷切期望,旨在与作家莫言达成协定。彼时的张艺谋经济拮据,仅携 800 元充当版权费。他心里也没底,生怕莫言开出天价,自己拿不出那么多钱   然而让张艺谋没想到的是,莫言对他的来意表示十分欢迎。与莫言一番促膝长谈,张艺谋对改编《红高粱》的决心愈发笃定。此番交流,犹如明灯照亮前路,使其信念更为坚实。莫言对故乡高密的深厚感情,与张艺谋对电影的执著追求不谋而合。最终,莫言爽快地将小说版权转让给张艺谋,并承诺在拍摄过程中提供协助。   至此,张艺谋手握《红高粱》版权,总算迈出了改编之路的第一步。他暗自庆幸,有肖华的鼎力支持和莫言的慷慨相助,否则这个梦想恐怕难以起步。而接下来,张艺谋还要面对更多挑战,从选角到筹资,从场景到拍摄,每一步都困难重重,需要付出百倍努力。但有了这份来之不易的机缘,张艺谋有信心将《红高粱》拍成一部不朽的经典。

0 阅读: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