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是否正确?”当年提出计划生育的马寅初,自己娶了2房老婆、还生8个孩子。

奇希谈趣 2024-09-23 18:52:05

“计划生育是否正确?”当年提出计划生育的马寅初,自己娶了2房老婆、还生8个孩子。更令人没想到的是,他的妾室还是自己女儿的同学,最终马寅初活到100岁才走,但他的观点却悄然改变了无数60、70、80甚至是90后的命运.…..   麻烦看官老爷们阅读时点赞关注一下,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谢谢支持!   1882年,一个名叫马寅初的男孩呱呱坠地,谁能想到,这个初出茅庐的小子,日后竟会成为影响中国亿万人命运的关键人物。   马寅初的一生,几乎与新中国的命运紧紧交织在一起,他亲眼目睹了这个古老国度从饱受欺凌到重现光明的历程,而他本人,也由一介书生成长为备受争议的“计划生育之父”。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政府提倡“多子多福”,希望用人口红利来支撑经济建设。   于是,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涓滴归公的民众们却对生育坦诚慷慨,一时间,婴儿的啼哭声在神州大地此起彼伏。   然而,马寅初却对此深感忧虑,在他看来,无限制的人口增长只会成为国家发展的沉重包袱,最终拖垮经济,甚至引发社会动荡,资源有限,人口无限,这是个必须面对的危险陷阱。   “再不采取措施控制人口,中国未来堪忧!”   马寅初决心用自己毕生所学,来唤醒国人,他着手撰写《新人口论》,用翔实的数据和严谨的分析,阐述了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同时,他还多次向领导提交报告,建议实施“计划生育”,严格控制生育数量。   可没想到的是,马寅初的提议遭到了方方面面的质疑和抵制,对于当时生育传统根深蒂固的老百姓来说,多子多福是夙愿,哪里容得下“少生”二字。工厂企业和商户们,也担心生育受限会导致劳动力短缺,从而影响利润。   更令人哗然的是,马寅初本人的婚姻状况,此时成了公众口诛笔伐的把柄。   原来,这位高呼“计划生育”的学者,竟然娶了两房太太,还生育了整整八个孩子!   而他的小妾,据说还与大女儿是同学,这一爆料,令马寅初顿时陷入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尴尬境地。   然而,马寅初并没有被眼前的阻力吓倒,在他看来,个人问题再大,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相比,都微不足道,为了说服上层决策者,马寅初辗转于各地,进行实地调研,用真实的数据和鲜活的事例,证明控制人口刻不容缓。   “各地的人口出生率都在飞速攀升,而农业和工业发展根本跟不上这个速度。再这样下去,中国经济崩溃、社会动荡甚至饥荒爆发都不是没有可能的!”   马寅初振聋发聩的呼吁,终于引起了领导层的重视,在一番激烈的争论后,“计划生育”政策最终被确立下来,在全国铺开实施。尽管一开始措施还有些粗糙,但不可否认,这一政策有效遏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为中国经济的腾飞创造了条件。   然而,对于很多百姓生而言,计划生育却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因为这项政策,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批普遍独生的孩子。   70、80后虽然政策有所放宽,但家庭规模普遍不大。直到90年代,独生子女在年轻一代中依然占据主流。   一胎化时代,孩子们承载了几代人的全部希望,父母们不惜倾其所有,也要给孩子最好的生活。   但独生子女在长大成人后,又不得不独自承担起赡养老人和教育下一代的重任,这无疑给他们的人生蒙上了一层阴影。   诚然,马寅初的婚姻状况为人诟病,他提倡节制生育,自己却是二妻八子,这看似是个巨大的讽刺,但我们不能因为个人问题就抹杀一个人的历史功绩,马寅初一生致力于用知识改变国家命运,他的远见卓识和不懈坚持,为新中国的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马寅初一直笃信,只有合理控制人口增长,才能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创造条件,事实证明,他是对的。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突飞猛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这一切都得益于此前几十年计划生育累积下来的人口红利。   当然,任何政策的实施都不可能尽善尽美,计划生育在给国家带来人口负担减轻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步入中年,青壮年人口的养老压力与日俱增,农村地区重男轻女观念滋生,也导致了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衡。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在后续政策中未雨绸缪。   不过,马寅初毕竟不是神,他只是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家国情怀,为这个民族指明了一条看似正确的道路。   而如何在人口、经济、社会等诸多目标中实现动态平衡,这需要一代代国人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1982年,马寅初在100岁高龄走完了传奇的一生,弥留之际,他的眼前也许浮现出新中国70年的岁月变迁,从最初的满目疮痍到后来的繁荣昌盛,亿万中华儿女用勤劳和智慧重新书写了国家和民族的不屈传奇。   而当前,我国正处在新的人口发展阶段,全面二孩政策正式实施,放开生育,鼓励生育,成为新的国策导向。愿新时代的奋斗者们继承老一辈的优良传统,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上一路向前。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   (信息来源:文化名人传记丛书)

0 阅读: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