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做事靠思维,而不是勤奋1.今天分享一个解决问题的黄金思维——很多人都知道,但

光亮情感 2024-09-23 22:14:57

高手做事靠思维,而不是勤奋

1.

今天分享一个解决问题的黄金思维——很多人都知道,但却没有深刻认识到的思维。

这导致他们明明有利刃在手,却总是用刀把做事。因此越勤奋,越没有无效。反而有概率伤害自己。

这个思维,就是:

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么办。

2.

首先,让我们来给这三个词语一个准确的定义。

是什么。这个问题是属于当下的,以及把当下的事物,和你过去已经理解的东西联系在一起。

尤其是当生活里出现了新事物、新问题的时候,我们必须且只能,借助过去的已知的东西来了解未知。

比如:直播带货是什么?

如果是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一相对新鲜事物的人,很难对其产生理解。但通过与过去的经验连接,他就能知道:直播就是让消费者和商品产生连接的桥梁,一端与消费者集中沟通,一端与商家集中沟通。他极大提高了两者之间的沟通效率。同时还富有情绪价值。

接下来,是「为什么」。

这个问题是属于过去的。你希望知道是过去发生了什么,导致现在出现了这种状况。

「为什么要吃饭?」

「因为我觉得无聊了。」或者「因为我觉得肚子饿了。」

肚子饿或者无聊在先,吃饭在后。

当然,在这个例子里,为什么指的是有因果联系的先后顺序。

人们在问这个问题的时候,还可能指的是没有因果联系,只有时间顺序的「之前发生了什么」。

这是收集信息的范畴,因为在面对新问题的时候,知道的信息越多,就越容易找到正确答案。

怎么做。这个问题则是属于未来的。

它比较特殊一些,因为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你必须要先确认自己的目的——重新回到「是什么」的范畴。

你需要问自己:

你的目的是什么?你希望未来得到怎样的改变?

如果你希望未来避免这个「当下」的发生,那么你就要避免「为什么」的过程里所出现的因果条件。因此,你自然而然就得到了怎么做的答案——不去重现那个「为什么」就好了。

比如:

你希望避免吃饭,那么你要做的,就是不去重现无聊或者肚子饿的条件。

反之,如果你希望这个当下重复发生,那么你就要重复再现那个「为什么」的条件。再现无聊或者肚子饿。

但是,这里需要格外注意的一点是:过去的原因,不一定能帮助你解决所有目的。这就是为什么你必须明确目的的原因。

你不能直接把「为什么」,当成「怎么办」。

永远不能。

3.

就拿原生家庭来举例好了。

我们都知道,成年人的许多情绪问题,都来自于早年的「原生家庭伤害」。

这些伤害或许是肢体上的体罚,或许是言语上的打压、情感上的忽略。又或者更可能的情况是三者的结合。

因此,这导致了一个成年人,在长大之后,仍然会用许多「不健康的方式」,来补回童年时期缺失的需求。

比如,童年如果缺少父母陪伴之爱,那么长大之后,TA就会格外渴望他人的陪伴。只要能够满足这种需要,TA甚至愿意付出格外高昂的代价。哪怕最终得到的是情感的伤痛。

又或者走向相反的一面:逃避型人格。其明显的表现就是冷漠。

原生家庭的研究,的确在某一个方面,很好的解释了「一个人在成年之后面对的许多情绪问题」。

这是「情绪问题的为什么」。

但许多人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恰恰就出在了误把「为什么」,当成了「怎么办」。

这是语义不明的问题,也是格外令人懊恼的地方。

因为我们在使用语言的时候,经常会把「为什么」混淆。

有时候,别人问你「为什么」,其中蕴含的意思是:过去发生了什么直接原因导致了现在的发生?

比如:

天为什么会黑?

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人们广泛的经验之中,总结出了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答案。

在天黑之前,发生了地球的公转与自转,于是天黑了。

又或者是更简单直白的:过去的时间线上都发生了什么,你能不能都讲一讲?

但还有的时候,别人问你「为什么」,其中蕴含的意思是:「你为了什么」?

刚才那两个问题都是关于过去的,而这个问题就是关于未来的,属于目的性问题。也就是你的目标是什么。

「你为什么一定要得到这笔钱?」

「因为这样一来我就可以买我喜欢的东西了」。

但更多时候,人们问你为什么,既包含了过去,也包含了未来。

这就导致了词义不明,思考的时候也会稀里糊涂。

因此,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给自己确定的词义:

为什么,是关于过去的。且只是关于过去的。

怎么办,是关于未来的。且只是关于未来的。

4.

一件事,具体要怎么办,只取决于你为自己设定的目标。

还是以原生家庭为例。如果你的目标,是「发泄情绪」,那么你该怎么做呢?

答案很简单:抨击原生家庭。

因为发泄情绪的本质,就是把内心里的痛苦转嫁给他人——这是最原始的发泄情绪的方法。

婴儿天生就会使用。他们通过大哭不止,让照顾者感受到痛苦等负面情绪。如此一来,他的需要才会被满足。他才能活下来。

人在成年之后,仍然会选择这种方式。无论痛苦是否有被转嫁出去,只要有人倾听、有人认同,他们就能从自己的早期记忆中,得到一些原始的安慰。这一点是无可厚非的。

因此,在这个层面上,抨击原生家庭并没有错。

但前提是:

你知道自己的目标就是在发泄情绪。

发泄情绪是没有错的。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是圣人,都明白情绪本质上是一种压力反应,然后让他们都做到接纳。这太难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世界冠军的。

在这个目的中,「为什么」仍然很重要,它主要起到一个提供攻击借口的作用。

这就好像在网络上,人们会集中攻击一个人的道德瑕疵,他们并不是为了做卫道士,只是为了发泄自己的情绪。道德瑕疵则是一个必要的理由,一个击破内心中「理智防线」的理由。

如此一来,我们就不会因为自己伤害他人而自责了。

5.

可是,如果你的问题,并不是「发泄情绪」呢?

如果你的问题,就是想要解决「童年的伤痛带给自己这个作为成年人」的影响呢?

在这个问题下,「抨击原生家庭」或许就不是一个解决方案。至少不是一个彻底的解决方案——毕竟情绪得到发泄之后,你可以减少内心的压力,然后能够正常思考。这是它在这个问题下的唯一作用。而这个作用你很容易找到其他的替代选项,找个兴趣爱好也可以。在兴趣爱好中你会分泌天然的降压药「内啡肽」。这还对你的创造力有好处。

当然,我们在这里,讲的并不是问题的答案。因为当你提出了正确的问题,你自然就能够找到正确的答案。

我们只讲思考的方式。

要明白解决问题的步骤:

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

第一个问题关于当下。以及当下和过去的关系。

第二个问题关于过去。

第三个问题关于未来。

当一个人,能够深刻地明白到这三个问题的含义,那么他就会解决任何一个在他能力范围内的问题。

而这一点,恰恰是大多数人都没有做到的。

他们之所以没有做到,却并不是因为没有能力,只是因为在错误的问题里蹉跎了一生。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