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崩溃:都是特权惹的祸! 在1964年,尼基塔·赫鲁晓夫退场,勃列日涅夫开始掌

爱吃凉历史 2024-09-24 15:36:11

苏联崩溃:都是特权惹的祸! 在1964年,尼基塔·赫鲁晓夫退场,勃列日涅夫开始掌权。 勃列日涅夫的政治生涯始于他的冶金工人背景,他与多数苏联高层官员一样,均出身于工农家庭。 1970年代,由于全球石油危机的爆发,许多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受到严重打击,而苏联则依靠丰富的石油资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利益。 在这一时期,勃列日涅夫大力发展苏联的重工业与军事工业,尤其是在冷战背景下,军事工业的发展被视为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展现了其全球战略的雄心。 自1969年珍宝岛冲突爆发、1971年印巴战争中的干涉、到1979年的阿富汗入侵,苏联试图通过军事与政治介入来扩展其影响力。 特别是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这一决策最终引发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多国反对。 然而,苏联在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对外援助策略并未能有效转化为持久的国际支持。 国内方面,勃列日涅夫的治理同样面临严峻挑战。 苏联在其统治期间经历了全面的腐败问题,官僚机构的腐败和效率低下成为常态。 到了1980年代,国际局势与内部困境双重夹击下,苏联的经济与政治体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苏联的石油依赖性经济结构尤其受到考验,国际油价的暴跌直接冲击了苏联的财政收入,国家经济陷入困境。 1982年勃列日涅夫去世后,安东罗波夫继任,面对的是一个问题重重的苏联。 尽管安东罗波夫和随后上台的切尔年科意识到了苏联急需改革的现实,但他们任内的时间和政治资源都不足以实施有效的改革措施。 这一时期,苏联的问题继续累积,直至1985年戈尔巴乔夫的上台。 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政策如经济自由化、政治开放等初衷良好的改革措施,未能在短期内扭转苏联的颓势。 更为复杂的是,在戈尔巴乔夫推动改革的同时,美国对苏联的文化与政治渗透也日益加深,美国的文化产品和政治理念在苏联社会中广泛传播。 1988年,在莫斯科一家服务于特权阶级的特供商店前,成百上千的苏联普通民众聚集,关注这家象征特权的商店的最后营业日。 那特权阶级这一词从何而来呢?还要追溯到1970年代。 勃列日涅夫的领导下,苏共高级干部的终身职务制度逐渐形成并被广泛实施。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制度化的特权不仅限于政治领域,它的影响也渗透到了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莫斯科及其他主要城市中,为数众多的特供商店便是这一现象的直观体现。 这些商店专为苏共的高级干部及其家属服务,提供各种国内外的稀缺商品,从西方国家进口的奢侈品如法国白兰地、苏格兰威士忌到苏联境内难以买到的日常用品,均可在此找到。 此外,特权阶层的生活方式与普通苏联公民形成了鲜明对比。 普通民众面临的是商品短缺和生活物资的有限选择,而特权阶层却可享受到西方商品的奢华和便利。 苏共高级干部们的子女通常能够无障碍地进入苏联最好的大学,并在毕业后轻松获得高级职位,他们甚至不需要经过普通人那样竞争激烈的选拔过程。 贪腐问题也随之加剧。 以勃列日涅夫的女婿丘尔巴诺夫和儿子尤利为例,他们通过利用家族关系迅速提升职位,同时牵涉多起贪污腐败案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批评。 随着1970年代末期到1980年代,苏共直属的部级机构数量急剧增加,许多新设立的机构仅仅是为了安置更多的领导干部,政府运作低效,也加剧国家财政负担。 在苏联的末期,特权阶层利用其高位的便利和权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操纵与财富积累,引发了一系列的腐败案件,其中之一便是1980年发生的鱼子酱调包事件。 侦缉人员在日常采购中意外发现鲱鱼罐头内装有昂贵的鱼子酱。 经过详细侦查,揭露了一起长达十年的走私鱼子酱行为,涉及数百名官员,包括渔业副部长和多个部门高官,这些人利用职务之便,将价值巨大的鱼子酱作为普通鲱鱼出售给外国公司,从中赚取巨额非法利润。 更为严重的是,特权阶层对政治和经济改革持反对态度,他们害怕改革会威胁到自己的既得利益。 到了戈尔巴乔夫时代,尽管他试图推行经济自由化和市场化,但这些改革措施却被特权阶层利用,转变为一种新的权力和财富积累手段。 在所谓的“翻牌经济”中,这些官僚通过各种手段私有化国家资产,控制新兴的金融市场,甚至形成了一批新的财经寡头。 大量前苏联官员转变为新兴资本家,他们利用过去的职位和资源,在俄罗斯新的社会经济结构中占据了优势地位。 经济学家们分析这一现象时认为,苏联的解体不仅是政治意识形态的失败,更是由于统治精英在个人利益追求中对整个国家经济和社会结构造成的破坏。 参考文献:[1]纪彭.特权阶层的兴起与苏共的败亡[J].国家人文历史,2010(15):25-27

0 阅读: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