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张恨水被迫结婚。他嫌弃妻子貌丑,却经常和妻子同房。不久后,妻子怀孕生下一个儿子,他却怒骂:真是晦气! 张恨水,本名张启华,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小说家,擅长以女性为主角的都市小说。张恨水出生于安徽合肥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早年接受新式教育,文学造诣颇高。在他18岁那年,应母亲之命与徐文淑结婚。这场婚姻是典型的传统包办婚姻,当时他对此并不情愿,但也无法抗拒家族的决定。结婚初夜,他对妻子的外貌感到极大的失望,这成为了他们婚姻生活中一个持续的矛盾点。 张恨水与徐文淑的婚姻,始于一场双方皆不情愿的包办。在那个饱受礼教束缚的年代,张恨水虽然受过新式教育,内心深处仍然无法完全摆脱传统的影响。结婚之初,张恨水步入装饰繁复的洞房,心中满是对即将见到的妻子的期待与好奇。徐文淑坐在绣花的喜床上,头戴着厚重的红盖头,只能透过粗糙的红纱窥见外界的模糊轮廓。 洞房中,摆设着大红灯笼和喜字,室内充满了沉甸甸的花瓣香和新木的味道。张恨水轻手轻脚地走进洞房,心中忐忑不安。当他慢慢掀开徐文淑的红盖头时,他的脸色瞬间凝固,眼前的徐文淑与他想象中的娇俏新娘天壤之别。徐文淑的面容粗犷,与他见过的那个女孩截然不同,他感到了深深的欺骗和愤怒。 随即,张恨水的反应激烈而直接,他愤怒地冲出洞房,大声呼唤着他的母亲。在那个传统封闭的村庄中,这样的行为无疑是对新娘及其家族的极大侮辱。徐文淑坐在床上,听着外头越来越远的脚步声和呼喊,感到无比的羞愧与绝望。她无力地低下头,红盖头再次笼罩了她的视线,她的心一片冰冷。 婚后的生活并未因为初夜的惊慌而有所改善。张恨水对这段婚姻的不满和失望变得越发明显。他开始频繁地外出,有时是参加文人雅集,有时是独自长途旅行,用各种方式逃避与徐文淑的相处。而徐文淑则尽力扮演好一个妻子和媳妇的角色,她勤奋地做家务,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希望能有所改变,以赢得丈夫的一丝好感。 然而,张恨水的心已经远离了这段婚姻。他在文学创作中寄托自己的情感,常以理想化的女性形象为蓝本,与现实中的妻子形成鲜明对比。徐文淑意识到这一点后,内心深受打击,但她并未放弃,仍旧保持着对婚姻的尊重与努力。 直到徐文淑怀孕生子,这段关系才有了新的转机。孩子的出生本应是一个家庭的喜事,但张恨水在得知消息后的反应却充满了怒火和失望。他的言辞中不乏对命运的抱怨和对徐文淑的指责。这让徐文淑感到极大的心痛,但她并没有选择崩溃,而是更加坚强地面对生活的苦难,独自肩负起抚养孩子的责任。 在那个静谧的小村庄中,张恨水与徐文淑的家庭似乎只在表面上维持着和谐的假象。张恨水的内心世界与他的家庭生活,仿佛是两条平行线,永远不会相交。尽管徐文淑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渐得到了公婆的认可和喜爱,但张恨水的心境依旧是冷漠与疏离。他的生活焦点完全在于他的文学创作上,这成为他逃避现实婚姻生活的避风港。 徐文淑的日常充满了对家庭的无尽付出。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小院,她已开始忙碌,从挑水洗衣到烧火做饭,再到地里劳作,她的身影在各个角落穿梭,无时无刻不在证明着她作为妻子和媳妇的价值。她的努力并未能改变张恨水的态度,但却逐渐赢得了婆婆和其他家庭成员的尊重与爱戴。徐文淑的世界虽然狭小,但她用自己的方式在这个小小的世界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张恨水的冷漠与疏离并非未曾引起家庭的关注。他的母亲,一位温文尔雅的老太太,时常在不经意间向他提起家庭的重要性和妻子的辛劳,希望能够唤起他对家庭的责任感。然而,张恨水总是以沉默或是敷衍了事的方式应对,他的心思早已飞向了他笔下虚构的世界,那里有他理想中的爱情和人物,与现实中的沉闷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徐文淑怀孕期间,张恨水的生活并没有太多改变。他依然是那个忙碌于文学创作的人,常常忘记了家里还有一个等待关爱的妻子。徐文淑的孕期在物质上并不缺乏,但在情感上却是孤独的。她尽量抑制自己对丈夫关注的期待,转而将更多的情感投注在即将到来的孩子上。 然而,当孩子出生的消息传来,张恨水的第一反应却是愤怒和失望,这让徐文淑深受打击。她期待着丈夫能因为新生命的诞生而改变,可现实却是残酷的一击。张恨水的几句冷言冷语,如冰冷的刀刃,深深刺痛了徐文淑的心。尽管如此,徐文淑还是坚强地承担起母亲的角色,她知道自己必须为这个小生命提供一个温暖的家。 张恨水的小说中,经常探讨爱情、婚姻与人性的复杂性。他笔下的女性角色常常具有理想化的美德和独立性,这与他现实生活中对妻子的忽视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他的小说可能寄托了他对一个更理想婚姻的向往,但他却未能在现实生活中实践这些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