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广西一男子肝癌晚期,他最后的愿望就是将村里的路修好,将救命的17万全部拿出,还差8万元,在向村民借钱时,他立下保证:你们放心,就算我死了,我儿子也会替我还钱给你们。 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深山中,有一个名叫小江屯的村庄。这里交通闭塞,人源稀薄。村民们世代与外界隔绝。正是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地方,黄元峰出生长大。 从小,黄元峰就看到村民们因交通不便而遭受的种种困难。看着乡亲们为了运送农产品或就医而在崎岖山路上跋涉的身影,他心中埋下了改变家乡命运的种子。 怀揣着改变命运的梦想,年轻的黄元峰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外出打工的道路。初到城市,他从最基础的建筑工人做起。 第一天的工作就让黄元峰体会到了城市建筑工人的不易。烈日下,他扛着沉重的水泥袋,汗水很快就浸透了衣衫。虽然双臂酸痛,双腿发软,但他咬紧牙关,坚持到了下班。 晚上回到简陋的工人宿舍,黄元峰没有像其他工人那样倒头就睡。他点亮一盏昏暗的台灯,开始研读工地上偷来的建筑图纸。 他相信,只有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大可能运用到日常工作中。 随着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黄元峰开始接手一些小型工程的管理工作。他严格要求自己,也善待手下的工人,很快就成为了一名成功的包工头。 黄元峰经过多年打拼,积累了不少财富。这笔钱对他这个农村出身的打工者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他开始计划用这笔钱来改善家乡的交通状况,实现自己多年的梦想。 2014年,黄元峰的人生遭遇重创。医生告知他患上了晚期肝癌,这个消息如同一记重锤,不仅威胁着他的生命,还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 然而,面对死神的威胁,黄元峰并未放弃自己多年来的夙愿。他依然坚持要为家乡修建一条通往外界的道路。 为了筹集足够的资金,黄元峰不仅动用了全部积蓄,还向带领儿子向村民借款。许多村民被他的精神感动,纷纷慷慨相助。尽管如此,资金仍然捉襟见肘,但黄元峰并未气馁。 修路工程正式启动。尽管身体每况愈下,黄元峰仍坚持亲力亲为,带领团队进行实地勘测和规划。 黄元峰拄着拐杖,艰难地爬上一处山坡。他的脸色苍白,每走一步都要喘,但眼神依旧坚定。他仔细观察地形,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着什么。儿子小黄紧跟在父亲身边,随时准备搀扶。 "爸,要不要休息一下?"小黄担忧地问。 黄元峰摇摇头,微笑道:"没事,再坚持一会儿。这段路的坡度要调整一下,不然以后村里的拖拉机过不去。" 在修路过程中,黄元峰经常忍受着病痛的折磨,但从未退缩。有时,他会因为疼痛突然蹲下身子,紧紧抓住胸口,脸上写满痛苦。家人心疼不已,轮流照顾他,陪伴他度过每一个艰难的日子。 起初,村里有些人对这个"疯狂"的计划持怀疑态度。村民曾私下嘀咕:"都病成那样了还修什么路?不如把钱留给子孙后代。" 然而,当人们看到黄元峰忍着病痛,每天坚持在工地上指挥施工,越来越多的村民自发加入了修路队伍。 在全村人的共同努力下,修路工程进展迅速。到2015年春节前,一条崭新的山路初见雏形。虽然还未完全竣工,但已经能够通行小型车辆。 新修的道路为村庄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户们再也不用为运输农产品发愁。不仅如此,村民看病、孩子上学也变得更加便利村民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然而,最意想不到的是黄元峰自身的变化。在这段时间里,他的病情竟然出现好转。原本预计只有几个月寿命的他,不仅撑过了修路的全过程,而且身体状况逐渐稳定,没有出现恶化的迹象。 这个意外的收获让黄元峰和家人喜出望外。原本以为是在与死神赛跑,没想到却换来了生命的延续。 山路不仅连接了小江屯与外界,更架起了一座通向希望的桥梁。它见证了一个人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彰显了人性中最美好的光辉。黄元峰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如何度过;真正的价值不在于索取,而在于付出。 信息来源: 新华网:2015年03月14日 不忘十几年前修路承诺 广西患癌农民举债修建家乡出山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