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因何而垮台? 曾任中国驻苏联大使馆研究室主任的著名学者何方说:1990年4月

爱吃凉历史 2024-09-25 17:44:58

苏联因何而垮台? 曾任中国驻苏联大使馆研究室主任的著名学者何方说:1990年4月,我曾率中苏友协代表团访问苏联。回来后就在政协小组会上断言“苏联气数已尽!”,受到同事的批评和质疑。 1980年代中期,苏联在戈尔巴乔夫的领导下尝试进行政治和经济改革,被称为“改革开放”和“透明度”。 然而,这些改革并未能挽救苏联经济的颓势,反而揭开了苏联体制的种种问题。 在此期间,苏共的领导地位受到严重挑战,一些新兴的政治人物开始质疑苏共及其历史,包括对列宁和斯大林的历史评价,他们推动了一系列否定苏联历史的政策。 由于这种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人民的思想逐渐混乱,信仰开始动摇。 苏共作为国家的核心精神支柱,其权威和组织功能开始逐步解体。 军队也逐渐不再服从党的指挥,党组织的领导力和战斗力丧失殆尽。 1991年,苏共的领导能力彻底瓦解,随之而来的是苏联的最终解体。 1991年12月25日夜晚,位于克里姆林宫上空的红色旗帜悄然降下,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直到第二天,当苏维埃大会向全球宣布苏联正式解体时,世界才明白那面旗帜将不再升起。 对于这场突如其来的崩溃,国内外学者纷纷展开研究,希望解开苏联解体的谜团。 各种分析和见解纷至沓来,但主要可以归结为几个关键原因。 首先,斯大林体制的问题显著。 斯大林在列宁去世后成为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代表和象征。 30年代末,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斯大林在党内发起了大清洗,不仅清除了所谓的敌对分子,也造成了许多冤假错案。 斯大林体制的推行,不仅在苏联,而且在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都几乎是强制性的,这种做法显然抑制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与创新。 其次,赫鲁晓夫上台后对斯大林的全面否定,导致意识形态的崩溃。 他上台初期便开始批判斯大林的政策和错误,这一行为虽然揭露了斯大林体制下的问题,但同时也动摇了苏联乃至全球共产党员和人民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 这种从内部的否定和批判,造成了意识形态的混乱和恐慌,进一步削弱了苏联的团结和国际共运的方向感。 赫鲁晓夫在政策和国际路线上的尝试,被标记为苏修社会帝国主义,加速了苏联向解体的进程。 1982年至1985年间,红场短短四年内迎来三任新领导人的更替,最终由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掌权。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他推出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改革措施,旨在彻底改革苏联的经济和政治体制。 戈尔巴乔夫上台初期便开始了对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他全面取消了苏联的公有制,改为推行私有制。 这一决策旨在激发市场活力,增加经济效率,但同时也引发了广泛的社会不安和经济困难。 原本依赖于国家分配的企业和个人,突然间需要自我调整以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环境。 在军事领域,戈尔巴乔夫同样采取了大胆的裁军政策,大幅度削减核武器和导弹的数量。 这一举措本意在缓和国际紧张关系并减少国防开支,但拆除核设施的高昂费用反而加剧了苏联的财政负担。 这种矛盾的结果导致了苏联军事力量的相对削弱,引起了军内部分人士的不满。 此外,戈尔巴乔夫取消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摒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意识形态,致力于建立一个多党制的政治体系。 这些政治改革使得原本受到严格控制的言论和思想得到了更广泛的自由,但同时也加速了苏联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解体。 在区域政策上,戈尔巴乔夫赋予了加盟共和国更多的自治权,这一措施本意在于缓解中央与地方的紧张关系,但实际上激发了各地独立运动的活力,增加了苏联的分裂压力。 这些地区的独立意识越发强烈,对中央政府的忠诚度逐渐下降。 与此同时,美国在冷战期间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长期的遏制策略。 自二战结束后,美国与苏联之间的对立结构愈发明显。美国对苏联的遏制主要是通过非军事手段实施的。 1953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上任后,其国务卿杜勒斯在国会的一次问询中提出了“解放政策”。 杜勒斯的这一政策强调解放那些处于社会主义阵营的人民,希望通过和平手段实现这些国家体制的转变。杜勒斯曾经表示,希望能通过持续的和平演变,让社会主义国家逐渐过渡到资本主义体制。 这一时期的苏联,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都处于剧烈的变动之中。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政策虽然旨在挽救苏联的经济和提升政治透明度,但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动荡和政治冲突。这些改革,加上外部的压力,共同推动了苏联社会主义体制的解体过程。 参考资料:[1]王一成.“苏共垮台”与“苏联解体”——苏联剧变中两个关键性概念的辨析及其根本原因探析[J].理论观察,2014,(07):37-39.

0 阅读: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