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真的正确吗?当年提出计划生育的人,自己娶2房老婆,生8个孩子,甚至妾室还是自己的学生,最终他活到100岁才走。 (文章内容有可靠的信息来源,全部赘述在文章末尾,) 2015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宣布,出了一个政策。 这一决定标志着实施了近35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正式终结,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一重大政策调整的背后,蕴藏着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曲折历程,以及一位远见卓识的学者,马寅初的不懈努力。 2015年,中国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等一系列新的人口挑战,这些问题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几十年前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 虽然该政策在控制人口快速增长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带来了诸如人口结构失衡、养老压力加大等社会问题。 早在20世纪50年代,马寅初就预见到了人口快速增长可能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压力,然而他的观点在当时并未得到普遍认同,反而遭受了长达数年的批评和质疑。 1955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召开,作为一名人大代表,马寅初准备了一份关于控制人口增长的发言稿。 可是当他在浙江小组会议上征求意见时,却遭到了多数代表的反对。 有人认为他的观点与马尔萨斯人口论如出一辙,有人则认为他的思想体系虽与马尔萨斯不同,但本质上仍属于马尔萨斯主义。 面对这样的质疑,马寅初并未气馁,他选择暂时收回发言稿,静待时机成熟再次提出,这一决定体现了马寅初作为学者的谨慎态度,以及对国家发展的深切关怀。 他深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贸然提出控制人口的观点可能会引起更大的争议,甚至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发展方向。 两年后,马寅初再次鼓起勇气,在1957年2月召开的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提出了他的“新人口论”。 他强调,社会主义是计划经济,如果不将人口纳入计划之内,不能控制人口,不能实行计划生育,就不能称其为真正的计划经济,这一观点虽然在今天看来颇具前瞻性,但在当时却引发了巨大争议。 马寅初的“新人口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认为中国人口增长速度过快,如果不加以控制,将会给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巨大压力。 另外他提出了“少生、优生、晚婚”的主张,认为这是解决人口问题的有效途径,最后他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提高人口素质比单纯增加人口数量更为重要。 可是马寅初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显得格格不入,1957年6月,中国开始了反右运动。 虽然马寅初并未直接卷入其中,但他提出的人口控制理论却成为了批评的靶子。 从1957年到1960年,全国各大报刊发表了大量批评马寅初的文章,指责他的理论是“资产阶级的人口论”,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不信任。 面对铺天盖地的批评,马寅初并未屈服,他坚持自己的观点,继续进行研究和论证,然而巨大的压力最终还是影响到了他的身体健康。 1960年1月,马寅初因血压升高而住院治疗,同月他请辞北京大学校长职务,到3月28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了他的辞呈。 尽管遭遇挫折,马寅初仍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他继续关注人口问题,在可能的情况下进行研究和探讨。 直到1973年,中国进行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三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人口已经突破9亿,这一数字终于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 1980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正式提出“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政策。 这标志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全面实施,也是对马寅初早年观点的一种肯定,两年后的1982年,计划生育正式上升为基本国策。 这一决策不仅体现了国家对人口问题的重视,也印证了马寅初当年的远见,然而此时的马寅初已经无法亲眼见证自己理论的胜利,他于1982年5月1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在20世纪50年代,当大多数人还沉浸在人口越多越好的观念中时,他就已经预见到了人口快速增长可能带来的问题。 他的理论不仅涉及人口数量的控制,还包括人口质量的提高,这在当时是极具前瞻性的。 如今,中国正面临着新的人口挑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等问题日益凸显,这些都需要我们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来面对。 。 马寅初的贡献不仅限于人口理论,他的人生经历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他展现了一个学者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即使面对困难和质疑也不放弃自己的理想,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和传承。 来源: 1955年马寅初《新人口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