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1年,乾隆下令抄了老师张廷玉的家,一下子搜出了36万两银子,乾隆冷笑一声,

今日故说社会 2024-09-26 13:50:16

1751年,乾隆下令抄了老师张廷玉的家,一下子搜出了36万两银子,乾隆冷笑一声,对着身边的近侍大臣一脸不屑地说道:“看看,这就是所谓的文官清流!但是仅仅过了一天,乾隆却将这36万两银子送了回去,还将责任甩给了内务府总管德保! 乾隆一七五一那年,跟老师说:“张老师啊,咱们来场说走就走的搜查!”张廷玉家底儿被翻了个底朝天,嘿,三十六万两银子白花花的。乾隆瞧见了,嘴角一撇,跟边上大臣乐呵:“瞧瞧,这文化人儿的钱袋子,可真‘清廉’啊!”可你猜怎么着?第二天,乾隆大手一挥,银子原封不动送回去,还对着内务府总管德保使了个眼色:“老德啊,这锅你背啦!” 说起来,清朝那些大腕儿里,张廷玉那可是故事满满。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他都混得风生水起,小官儿做起,愣是成了朝堂上的大佬。但人生嘛,哪儿能都是甜头?他和乾隆那点事儿,从尊敬到猜忌,简直比宫斗剧还曲折。话说乾隆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751年那会儿,京城里头热闹得跟庙会似的,但大伙儿心里头可都绷着根弦儿,为啥?乾隆爷正坐龙椅上,威风得跟啥似的,眼神儿一扫,底下那帮子文官儿,个个跟小鸡啄米似的点头哈腰,生怕错过啥风吹草动。 这不,突然传出个炸雷般的消息:乾隆爷自个儿发话了,要查查他以前的老先生,三朝元老张廷玉的家底儿。这“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老理儿,在这时候用起来,那叫一个应景儿。文官们啊,脸上笑开了花,心里头却跟明镜似的,乾隆爷这一手,让人不得不防啊。 紧接着,宫里头就跟搬家似的,一群群官员加侍卫,浩浩荡荡直奔张廷玉家。那阵仗,比过年还热闹。结果呢,你猜怎么着?在张府的地窖里,愣是挖出了36万两白花花的银子!这数字,放现在也是让人咋舌,那会儿更是惊掉了一地下巴。消息跟长了翅膀似的,嗖的一下就飞进了紫禁城,乾隆爷一听,嘿,嘴角一勾,那叫一个得意洋洋。乾隆爷往龙椅上一坐,眼珠子跟刀子似的闪着光,对着身边的小跟班大臣们乐呵道:“瞧瞧,这位你们吹上天的清高文官张廷玉,就是那‘文官界的一股清流’?哈哈,我看是泥石流吧!”这话一出,明摆着是给整个文官圈儿来了个“温柔”的嘲讽加挑衅。 可事儿啊,它不按乾隆爷的剧本走。宫里头一翻账本,嘿,雍正爷那会儿的一份大礼单蹦跶出来了,上面白纸黑字写着:赏给张廷玉大人36万两银子!这下可好,乾隆爷的脸被打得啪啪响,跟过年放鞭炮似的。 其实乾隆爷心里跟明镜似的,这银子咋回事儿他门儿清。他原本打算借题发挥,给张廷玉扣几顶帽子,顺道儿再给文官们来个下马威,巩固巩固自己的地位。结果呢,现实比戏文还曲折,真相一出,乾隆爷自个儿都得找地缝钻了。这下尴尬癌都犯了,乾隆爷心里估摸着:哎,这脸打的,真疼!为了保住皇家脸面,乾隆爷想了个两全其美的法子。他大手一挥,说:“那36万两银子,都给张廷玉老爷子送回去,这锅嘛,就甩给内务府的老德头,让他去背吧!”这一招,朝堂里可炸了锅了。文官们心里那个憋屈啊,但面上还得装出一副“皇上英明”的样子。毕竟,张廷玉那可是老资历的清官,大家伙儿心里都向着他。乾隆爷这么一来,非但没把事儿摆平,反倒让文官们心里直嘀咕:“皇上这是唱的哪一出啊?”嘿,故事还没完呢!张廷玉收到那36万两“退回的礼物”,心里跟吃了五味杂瓶似的。一边儿想:“乾隆兄,你这操作,我真心塞。”另一边儿又琢磨:“哎,我这官路,是越走越窄了啊。”可人家张廷玉,心还是热的,跟小红帽似的,继续埋头苦干,为国为民。他日记里还写着:“咱是讲道理的人,不盯着钱袋子看,愁的是道儿咋走,不是钱袋子鼓不鼓。”这话儿,听着就提气,后来人儿还老拿它当美谈呢。 乾隆爷呢,虽说面上给张廷玉平了反,心里头那杆秤早就不平衡了。打那以后,张廷玉在朝堂上就跟站墙角似的,不那么显眼了,也不再是香饽饽了。可人家张廷玉,愣是守着自个儿的底线,一直到闭眼那天,都没松过劲儿。乾隆爷和张廷玉那点事儿,简直就是清朝版的“权力游戏”。乾隆爷,那可是个说一不二的皇上,谁想动他的奶酪,都得掂量掂量。就算你是他的启蒙老师张廷玉,有才又有脾气,照样不惯着你。 这故事啊,说白了就是讲权力和感情那点事儿。时代咋变,这道理还是一样硬气:权力大了,感情就得靠边站,皇上要是忘了自己也是人,那国家可就悬了。咱们这些吃瓜群众,得从这历史剧里学点啥,时不时照照镜子,别让自己也走偏了。 搁到现在,领导跟下属,同事跟同事,还是得讲究个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和谐社会嘛,不就是这么来的?不管你是啥角色,都得保持低调,对人得真心实意,工作得卖力,这样大家才愿意跟你混,你说是不?

0 阅读:2553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