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吉]大家发现没有80年代,90年代,计划生育不让多生孩子,那个年代超生面临巨

优雅白云讲社会 2024-09-26 16:29:10

[熊吉]大家发现没有80年代,90年代,计划生育不让多生孩子,那个年代超生面临巨额的罚款和被扒房子,但是咱们父母那一代还是依然超生。现在倒好,国家放开二胎三胎,大家却不生了。咋回事啊?以前罚款扒房子都挡不住的生育欲望,现在咋就熄火了呢?是不是现在的年轻人太精明了,算计得太多了?还是说咱们这社会真的变了? 你瞧瞧,以前那些个超生的,那可真是拼了老命。罚款?没事,东借西凑也得凑齐。扒房子?行啊,咱就住窝棚。那股子劲儿,那叫一个拼。现在倒好,国家都说了,你们想生几个生几个,结果呢?年轻人直摇头:不了不了,一个都够呛。 咱们来瞅瞅数据吧。1980年,我国总和生育率是2.24,到了1990年,虽然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执行,但这个数字还是维持在2.31。再看看现在,2021年这个数字跌到了1.15,创下历史新低。这是啥概念?简单点说,就是以前一对夫妻平均生两个多娃,现在连一个都不到。 再举个例子。以前村里要是哪家媳妇怀孕了,那可是全村的大事。街坊邻居都得嘘寒问暖,生怕漏了一顿补汤。现在呢?别说全村了,就连亲戚朋友都不一定知道。怀孕?生娃?那都是私事,别人少管闲事。 这变化也太大了吧?让人不禁要问:到底是什么让我们从"拼命生"变成了"拼命不生"? 是不是现在的压力真的比以前大?别开玩笑了。80年代90年代那会儿,大家的日子过得也不轻松。物资匮乏,工作不稳定,住房紧张。可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人们还是义无反顾地生孩子。 那会儿,一家人挤在十几平米的房子里,孩子睡在父母床尾的小板凳上,那叫一个其乐融融。现在呢?一对小夫妻住个70平米的房子都觉得憋屈,还说没地方放婴儿床。 以前的人是不是不计较?也不是。他们也想给孩子最好的,但是"最好的"的定义不一样。那时候的"最好"可能就是能吃饱穿暖,有书读。现在的"最好"呢?从奶粉要进口的,到学区房要上千万的,再到兴趣班要样样俱全的,这"最好"的标准是不是太高了点? 再说说工作吧。以前下岗再就业都是常事,人们照样活得有滋有味。现在呢?工作稳定了,收入提高了,反而觉得压力山大。996成了常态,加班加点成了美德,这样的工作强度下,谁还有精力照顾孩子? 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太自私了,只顾自己享受。真的是这样吗?你看看他们的朋友圈,哪个不是在晒工作、晒学习、晒进步?他们不是不想要孩子,而是害怕给不了孩子最好的。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是不是把"最好的"定义得太苛刻了?是不是把工作看得太重了?我们在追求更好生活的同时,是不是忘记了生活的本质? 回想一下,我们小时候,虽然物质条件差,但是快乐简单。一块糖果,一个玩具,就能让我们高兴好久。现在的孩子呢?玩具堆满房间,却总觉得缺这少那。我们是不是在不知不觉中,把生活变复杂了? 其实,生育率下降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很多发达国家都面临这个困境。但是,我们要思考的是,在追求发展的同时,我们是否忽视了一些更重要的东西?家庭的温暖,生命的延续,这些难道不是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吗? 也许,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的价值观。也许,我们需要找回那种不计较得失,敢于担当的精神。也许,我们需要重新定义什么是"好生活"。 生孩子,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它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是任何物质条件都无法替代的。我们的父辈们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都勇敢地选择了生育,我们又有什么理由退缩呢? 当然,这不是说我们应该盲目生育。而是说,我们应该重新思考生育对我们个人、家庭和社会的意义。我们应该创造一个更加友好的环境,让那些想要孩子的人不再畏惧,让那些已经有孩子的人能够更好地平衡工作和家庭。 最后,我想说的是,生不生孩子,生几个孩子,这是每个家庭的自由选择。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是更多的物质享受,还是家庭的温暖?是事业的成功,还是生命的传承?也许,答案就在我们心中。

0 阅读:75
评论列表
  • 2024-09-26 17:52

    那时候穷的居多,长辈们一贯思想多生多育才有更多劳动力,家族兴旺才不会被欺负。

  • 2024-09-27 15:34

    说明中国人的总体思想进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