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张爱玲的父亲张志沂躺在仅14平米,狭小的房子里,奄奄一息,他看着妻子和大龄未婚的儿子,泪珠从褶皱的眼角滚落下来。
嘴里喃喃着:爱玲,爱玲。
此时的张爱玲已经成名,她住在香港,除了写作以外,就是做一些翻译的工作。她用她的方式,与这个没落的晚清贵族家庭划清了界线。
她的小说是老上海的标志,里面离不开没落贵族的生活方式,堕落夹杂着压抑。张爱玲无不对他们充满鄙视。
但是她虽然可以改变命运,她却不能选择出生。
张爱玲的父亲张志沂,晚清名臣张佩纶的儿子,晚清名臣李鸿章的外孙,曾经住的是有二十多个房间的大别墅,在上海最豪华的礼查饭店吃过饭,家里有洋车,有白俄司机。
只是他嗜大烟,嗜赌,他也没有想到,他最后将家里的家产都败光了。最后与妻子和儿子一起蜗居在一间14平米的小房子里。
此时他的儿子还没有结婚,据他的儿子回忆,父母因为拿不出婚礼钱,也一直不催促他结婚成家,自己工资也少的可怜。
据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回忆,当父亲张志沂搬进14平米的小房子的时候,张爱玲已经上海名声大噪。
后来,当父亲张志沂生活越来越落魄的时候,张爱玲的名气却越来越响。
张爱玲读书,父亲并没有给她多少支持,甚至还将她关禁闭长达半年。后来张爱玲从家里逃出来后,就再也没有想过要回去。
离开家后,张爱玲虽然投靠在姑母处,但是张爱玲的读书生涯是非常困窘的,因此她早早结束了在香港的学业。
回到上海后,她以投稿为生,在这个时候她说出了那句“出名要趁早”。
张爱玲那个时候已经极度困窘,加上战争来临,她才发出了“出名要趁早”这句感慨。
据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回忆,父亲张志沂对张爱玲的成名虽然表现的漠不关心,但内心却因张爱玲而骄傲。
张爱玲虽然离开了家,但是她不可能彻底与这个家断绝任何关联。
张子静说:若干年后,也许人们忘记了张佩纶和李鸿章是谁,但提到他们的名字,人们一定会说是“张爱玲的祖父”或“张爱玲的外曾祖父”。
正如张爱玲曾说:他们只静静的躺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的时候再死一次。
提到张爱玲的父亲,头顶上就是“张佩纶”和“李鸿章”的光环,名门后代,光环耀眼。
但是他们的结局却令人唏嘘!
可见,如果自己不努力,即便你是名人的后代,也只是白白的浪费资源。
作为李鸿章外孙的张志沂,大概也没有想到,自己最后会落魄成这样。
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世事变化,盛衰无常,我们要做的就是惜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