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书写不拘一格,这个帖可以学学魏晋风流

江水清黄山明 2024-08-20 22:48:45

大家好这里是头条号我在黄山啊。

今天咱们分享的是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这个帖最大的感觉就是随意洒脱。无拘无束。有钟繇的古,也有王羲之的新。写的非常精妙。今天咱们一起探讨一下他的书写风格,书写特点,我们如何学习。

下面进入主题。

1.整体章法布局:

此帖整体章法布局横无行竖有列。布局如同行书,错落有致。

2.用笔方面。

用笔属于一拓直下风格,这点是继承王羲之风格的。这种风格关键在于运用笔锋。一般露锋起笔,行笔一带而过,笔画由粗到细由细到粗变化。收笔除了需要漏勾的,一般回锋处理。

3.结字方面。

结字不拘一格,根据书写空间因字附形。字大小错落,不拘一格。字一行随着中轴线左右摆动。因而字正的,左上右下倾斜的,左下右上倾斜的都有,变化多端。

矛盾关系体现的也很齐全,只不过变化内敛,符合中庸典雅之道。大凡古代早期名人法帖无不如此。这就好比一个庄稼干旱了,这时候古人思路会安排一场大小刚刚好的雨。既能解决燃眉之急,又不浪费。后代书法就有些狂风暴雨大水漫灌了。给人感觉用力过猛。

结字奇特之处也多,比如上图神字,这个错位就很厉害了。

他的字也是不拘一格的,内擫外拓都有。我个人欣赏这种自然多变书风。根据需要,需要什么字就来什么字,不能太过拘谨局限。

结字质感也颇有钟繇老先生的趣味,天真率意。

上图许多歪歪扭扭的字,写的很钟繇。楷书的灵动飘逸完美表达出来了。

下面单字分析一下:

上图这个字,活泼的。古代尊卑很明显。这让我想起了宋徽宗的听琴图。几个大人物坐下来画的很大,端茶倒水的侍女画的很小。这个木字旁绝对就是侍女了。右侧喜字上中下叠加,错位明显。整个字势左上右下倾斜的姿态,这个状态最钟繇。

这个错位明显不是一下子错位过去,是阶梯式。错位幅度在一个笔画粗细之间。这是古人与当代不同的地方。古人的错位多是一画之间,徐徐图之。当代错位很生猛。

上面个嬉字是抑左让右,这个字就反过来了。我们以前说过欧阳询的字喜欢大面积抑左让右,王献之的字就是都有了。

上面这个字比较长,提手旁相应大点,提手旁有个倾斜姿态,右侧部分给了个向左弯曲的势。二者哪怕中间留白这么大,这个字依然是给人紧密的感觉。

上面这个字就趣味性很足了。左中右结构变成左右结构了。左右结构还五五分的感觉。中间留白也显得拙气。拙气来源于不工。这个字就显得不工。比如大人看到小孩写上面的字,会说:“你看你这个字写的,三点水跟中间都粘连到一起了,束怎么写这么小?束与负之间留那么大空干什么?写字左中右结构是三分天下啊,你怎么五五分呢?右侧负还写那么大,那么松散?”

你看小孩子写字不工就在这个地方,他没学会巧。小孩子写这个字会更拙,为何?因为小孩子没有笔法啊,一味拙,他没有巧存在。

王献之这个字用小孩子的结构,用王羲之钟繇的笔法。所以这个字就显得趣味横生了。

上面这个字就有些三分天下了。不过许更紧密一些。这个三点水是不是欧阳询擅长用的?

上图三个部件,斜斜正。两个斜的很小,正的大。整个字它不会倒。有个平衡。而向右拉也起到增加平衡运用。如果而写成绿色大小,那就感觉倒了,是不是?

上面这个玄写的姿态很好。这种倾斜的姿态一般在一行里是干什么用的?对了,是调整摇摆方向的。上面几个字如果太靠左了,通过这个靠右倾斜,慢慢不就调整过来了吗?

上图这个左侧有种向左略微倾斜姿态,右侧欠就像一个配重砝码,拉着他,让这个字保持平衡。这种动态平衡运用还是比较多的。我们学这个字不是非要写的时候就如此,我们要学会这种动态中找到平衡的技巧。我们要学会一种思路:“嗯,这个字可以这么玩,这么玩也挺有味道的……”这就够了。

上面扁平化处理,左上右下倾斜。这种写法很钟繇。这个成写的重心下移,欧阳询九成宫的城也是这种姿态,只不过欧阳询舍弃了这种随意,写的很严肃。

上图宽博,错位。还有个动态平衡。

上图有个动态平衡运用。这个三点水为何没有欧阳询的犀利?大家可以对比感受一下。

中宫紧收。都往中间靠拢。

这种倾斜姿态,也可以调整摇摆。

这种一画之间的错位。

上面这个字略微倾斜。右侧这个竖画粗重,拉住它。让它有种动态同时保持平衡。

一个笔画宽度错位。

姿态。重心。

欹侧,穿插避让。

一画之间。

这个字写的也潇洒。豪放。颇有石门铭那种扁平开张感觉。

上图这个用笔。留白。别写散架了。比如你这个區字,你也可以借用这种感觉不是?

综述:

用笔一拓直下,王羲之风格。结字严谨与天真,得王羲之钟繇趣味。结字不拘一格,比较洒脱。这才是魏晋风流。

好了,今天就分享到这里吧!

祝大家日日精进!

(完)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