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梅校长从大山里送出上千名女高中生,这里面却没一个人能考上清北。2023年,某财经大v嘲笑张桂梅教的孩子是小镇做题家,根本考不进最高学府! 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创办,源于一个简单而崇高的目标:让更多贫困山区女孩能接受教育,改变自身现状。 然而,理想的道路从来都不平坦。学校成立之初面临着诸多挑战:经费短缺、设施简陋、生源不足。 华坪女高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根深蒂固的性别歧视观念。这种观念在当地社会中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女孩接受教育的机会。 甚至一些家庭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会毫不犹豫地牺牲女儿的教育机会来成全儿子。他们宁可让女儿辍学,也要确保儿子能继续接受教育。这种做法不仅剥夺了女孩的受教育权,也强化了社会对女性价值的偏见。 面对这种情况,张校长和老师们不得不充当"说客"的角色。他们走街串巷,苦口婆心地向家长们解释教育的重要性。他们讲述那些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成功案例,试图改变家长们的固有观念。 有时候,为了说服一个家庭让女儿继续学业,张校长可能要多次上门劝说,甚至承诺可以承担孩子的学习费用。在一些极端情况下,她甚至不得不与家长们争辩,甚至与那些坚持让女儿辍学的家长发生冲突。 恰是在这般困境之下,张桂梅校长勇敢地站了出来。为筹措办学资金,张校长不辞辛劳地四处奔走,乃至变卖自己的个人财产。她的那份执着深深感动了众多人,最终让学校成功建立起来。 然而,创办学校只是开始。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张校长更是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她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亲自处理学校大小事务,从教学安排到学生生活,事无巨细。即便身患多种疾病,她依然坚持工作。 张校长对每一位学生都谙熟于心,不但能记住她们的名字,还对她们的家庭状况了若指掌。她时常与学生倾心交谈,知晓她们的学习进度和心理状况。 对于那些家庭极度困难的学生,她总会千方百计地筹集资金,保证她们可以持续学习。这种体贴入微的关怀,使每个学生都体会到了家一般的温暖。 华坪女高的学生主要源自贫困家庭。在入学前,这些女孩们所处的村小或教学点条件极为简陋。 有的学校几个年级的学生共同挤在一间教室上课,还有的连正规的教室都不具备,只能在村委会的房间暂且将就。 师资力量十分薄弱,教学设备更是寥寥无几。很多学生从未目睹过电脑的模样,更不必说使用互联网了。 但恰恰是这样的艰难背景,极大地激发了她们强烈的学习渴望与坚韧不拔的毅力。 在华坪女高,你会看到学生们争分夺秒地汲取知识。她们深知,学识是他们唯一的机会。 学生们的努力没有白费。近年来,华坪女高的高考成绩和录取率持续攀升,多次创下当地记录。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这些原本可能早早辍学的女孩们,如今有机会进入大学,获得更好的人生机遇。 华坪女高的成功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命运,也对当地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它证明了即便在条件艰苦的地区,只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也能办好教育,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然而,华坪女高的学习方式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大多数人对学校给贫困女生带来希望表示赞赏,认为它为改变学生命运、培养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有声音质疑,认为学校未能培养出进入清北的"精英"。 这种争议实际上反映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教育的成功?是否应该以考上名校为唯一标准? 事实上,华坪女高为那些原本可能失学的女孩们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让她们有了追求更好生活的可能。这种改变,或许比简单的升学率更有价值。 华坪女高的毕业生们在走出校门后,有人成为教师,延续母校的育人使命;还有人进入商界,用自己的方式改变家乡面貌。 更令人感动的是,这些毕业生始终心系母校和家乡。她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饮水思源"的道理。 有的定期回校与在校生分享经验,有的为学弟学妹提供就业指导和帮助,还有的积极参与家乡建设项目。这种回馈精神,正是华坪女高教育理念的生动体现,也是学校影响力的延续。 (信息来源:人民网2024-9-10《“校长妈妈”张桂梅:我把她们送出大山,她们把我留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