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如何被分类、被划分为等级的?那就首先看看《左传》吧。《左传》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人有十等”,都是哪十等呢?这十等是:王、公、大夫、士、皂、舆、隶、僚、仆、台。据郭沫若研究认为,在“人有十等”之外,还有“马有圉,牛有牧”未能入等。这种分类方式,更多着眼于人的阶级身份。 还有一种是班固的分法,它更多着眼于人的生前作为与历史表现。这就是班固在《汉书》中独创的《古今人表》。《汉书》是一部记载汉代人物的断代史,那么汉以前的人物,就通过《古今人表》的方式,根据他们的品行,从而给予其等级上的判定与划分。《古今人表》共品评了汉以前的古人1931人,按“显善昭恶”原则分为上上至下下共九等,第一等至第三等为“上上圣人”、“上中仁人”、“上下智人”,第九等则为“下下愚人”。“三皇五帝”、文王、武王、周公还有孔子共计十四人,被列入第一等;商纣王、妲己、褒姒等人被列入第九等。这类人“可与为恶,不可与为善”,只会做坏事,不能干好事,所以只能成为“下下愚人”。在班固的分类中,老子只能列入第四等,而秦始皇也只能列入第六等,这是不是让人感到意外? 再有就是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的分类。司马光认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司马光的这个分类,也是立足于历史的教训,他认为统治者若是取才用人,苟不得圣人、君子而用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为什么这样说呢?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而既然小人可以挟才以为恶,那有时候他们可以把坏事做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左传》的分类着眼于阶级地位;班固的分类更加细致,有着较强的学术色彩;司马光的分类很简略,但有着更强的“资治”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