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2年,清朝收复台湾,康熙对施琅大加奖赏,而对劳苦功高的姚启圣,问道:"你想

木子谈谈历史 2024-09-28 17:12:11

1682年,清朝收复台湾,康熙对施琅大加奖赏,而对劳苦功高的姚启圣,问道:"你想要什么?"姚启圣的回答让康熙非常高兴。 康熙二十一年,也就是1682年的深秋,北京城内外洋溢着一片喜气洋洋的氛围。清朝大军刚刚收复台湾,这场持续多年的军事行动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紫禁城里,年轻的康熙皇帝龙颜大悦,召见了此次征台的功臣们。 大殿之上,康熙威严地坐在龙椅上,目光扫过跪在下方的众臣。他先是对施琅大加赞赏,赏赐了不少金银财宝和官职。然而,当他的目光转向姚启圣时,却微微眯起了眼睛。 要说这姚启圣,可不是个简单人物。他曾担任过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这样的大官,在朝中也是个能力出众的清官。按理说,这样的人才应该受到皇帝的青睐才对。可偏偏,康熙对他却是又忌惮又不喜。 这是为什么呢?说来话长。且不说姚启圣在朝堂上总是独来独往,不肯和其他大臣结盟。更让康熙心里不痛快的是,这姚启圣居然敢当着众臣的面批评皇帝的决策。你说说,哪个皇帝能受得了这个?更何况康熙还是个年轻气盛的小伙子。 话说回来,康熙虽然年轻,但已经开始懂得帝王之术了。他心里清楚,姚启圣在这次收复台湾的行动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他却故意装作不知,反而让施琅抢了头功。 就在大家都以为康熙会重重赏赐姚启圣的时候,康熙却问了一句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话:"姚卿家,你想要什么赏赐呢?" 这一问,可把大伙儿都问愣了。要知道,在古代当官,升官发财可是头等大事。可姚启圣的回答却让众人大跌眼镜。只见他一本正经地回答:"微臣什么也不想要,只求可以告老还乡,颐养天年。" 这下可好,康熙反而乐了。他心想,这姚启圣总算识相了,知道主动请辞。要知道,此时的朝廷局势还不太稳定,台湾又刚刚收复。康熙对这个能力强大的汉人大臣心里一直有些打鼓。现在姚启圣主动告老还乡,那不正合他意吗? 其实,姚启圣在收复台湾的过程中可是立下了不小的功劳。他向康熙提出了"三剿三抚"的策略,为最终统一台湾奠定了基础。所谓"三剿",就是要打击台湾的反抗意志,消灭台湾水军,切断台湾与大陆的贸易。而"三抚"则是要安抚台湾的实际统治者郑经,奖赏郑氏家族的功业,安抚台湾百姓。 这套策略可谓是高明至极。打得狠了,还不忘给个甜枣。康熙一听就觉得有道理,于是把收复台湾的总指挥权交给了姚启圣。在姚启圣的运筹帷幄下,清军终于攻下了这个海上"逆臣"的老巢。 说起来,康熙对姚启圣的态度也是几经波折。当初顺治皇帝可是下令终身不用姚启圣的。可康熙登基后,却不顾反对把他重新启用了。为了表示诚意,康熙还特意派了内政部的李德全去请姚启圣。 谁知道半路上出了岔子。这个李德全在街上欺负老百姓,被姚启圣当场撞见。姚启圣二话不说,把李德全狠狠教训了一顿。李德全哪里受得了这个,跑回去就向康熙告状。 康熙一听,心里琢磨:这姚启圣看来是个刺头啊。于是二话不说,把姚启圣关了三个月的禁闭,算是给他点教训。后来,康熙又亲自跟姚启圣长谈了一番,这才说服他为朝廷效力。 现在台湾收复了,康熙对姚启圣的态度又变了。他开始暗地里支持施琅,让他把收复台湾的头功都揽在自己身上。你说说,这皇帝当得,是不是挺有意思的? 当姚启圣主动请求告老还乡时,康熙心里别提多高兴了。这简直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又漂亮又听话。姚启圣一走,康熙就少了个潜在的威胁,还不会得罪其他大臣。这种两全其美的事,哪个皇帝不爱? 姚启圣的告老还乡,可以说是为他的仕途画上了一个句号。虽然他为清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最后却没得到应有的回报。不过,姚启圣似乎并不在乎这些。他一心只想着老百姓的利益,不管是汉人还是满人。 话说回来,这姚启圣也真是个有意思的人物。他有本事,有魄力,可就是不会做人。在朝廷里,大家都是勾心斗角,你来我往。可他倒好,独来独往,谁也不搭理。这不是给自己找不自在吗? 更有意思的是,姚启圣还敢当着众臣的面批评皇帝。你说说,这不是找死吗?要知道,在古代可是有个"欺君之罪"的。要是惹恼了皇帝,分分钟就能让你人头落地。 不过,姚启圣这人还真有两把刷子。他提出的"三剿三抚"策略,可以说是收复台湾的关键。打起仗来,他是又狠又准。可对待百姓,他又有一颗仁慈的心。这样的人,在古代可不多见。 最后,姚启圣主动请辞,倒是给了康熙一个台阶下。康熙虽然年轻,但已经开始懂得帝王之术了。他知道,姚启圣这样的能臣,留着是个威胁,赶走又怕得罪人。现在姚启圣主动告老还乡,那可真是再好不过了。 这一段历史,可以说是充满了戏剧性。从康熙重用姚启圣,到姚启圣立下大功,再到最后的主动请辞。这里面有权力的较量,有才能的展现,也有人性的复杂。古人常说"功高震主",姚启圣的故事,或许就是这句话最好的注解。

0 阅读:151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