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的康熙问济世:"朕如果参加科考,能名列三甲吗?"济世摇摇头说:"皇上只能考

木子谈谈历史 2024-09-28 17:12:12

14岁的康熙问济世:"朕如果参加科考,能名列三甲吗?"济世摇摇头说:"皇上只能考个秀才。"康熙大怒,偷偷地参加考试。谁料,成绩一出来,济世闹着要告老还乡。 康熙十四岁那年,朝堂上演了一出让人啧啧称奇的科举戏码。这位少年天子,满腔热血要下场考试,谁知结果却让众人大跌眼镜。这事还得从头说起。 话说康熙登基之初,朝中一位叫鳌拜的大臣野心勃勃,想要染指皇权。这老家伙打着辅政的旗号,处处与康熙和他奶奶孝庄太后作对。有一天,鳌拜眼珠一转,打起了济世的主意。这济世可不是一般人,是先帝顺治的老师,学问那是没得说。 鳌拜一拍大腿,想出了个馊主意。他抢先向康熙引荐了济世,让小皇帝误以为济世是他的人。这下可好,康熙对济世的印象直接跌到了谷底。谁知济世是个明白人,一眼就看穿了鳌拜的小把戏。 济世见到康熙的第一面就给足了面子,二话不说就跪下了。他放出狠话,说要是康熙不拜他为师,他就在这跪到死。小皇帝哪见过这阵仗,只好勉强接受了这个新老师。 康熙心里还是不痛快,想着法子给济世难堪。有一天上课,他故意姗姗来迟。谁知一进门,就看见济世跪在顺治帝的画像前,嘴里念叨着:"是我管教无方,让皇上迟到,我愧对先帝啊!"这下可把康熙整不会了,只好乖乖认错。 这事传到了孝庄太后耳朵里。太后一听,眼睛一亮,知道济世是个好东西。她对康熙说:"你啊,就把济世当成磨刀石。什么时候你能心平气和地对待他,什么时候你才有资格跟鳌拜斗。"康熙一听,觉得有道理,这才开始用心听济世讲课。 日子一天天过去,师生俩的关系渐渐缓和。有一天,康熙脑子一抽,问济世:"要是朕去考科举,能不能考个状元回来?"济世听了,摇摇头说:"皇上啊,您能考个秀才就不错了。"这话可把康熙给惹毛了,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去考试,让济世大吃一惊。 科举在即,康熙废寝忘食地猛啃书本。那阵仗,跟古人头悬梁、锥刺股有得一拼。终于到了考试那天,康熙混在考生堆里,偷偷摸摸地进了考场。 几天激烈的笔战过后,康熙信心满满地等着放榜。谁知道榜单一出,他的名字压根没在上面。正当康熙郁闷得想撞墙的时候,主考大臣急匆匆地来请示,说要钦点几个没上榜的高手。 康熙一看名单,好家伙,自己的笔名赫然在列!他乐得差点跳起来,立马找到济世,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他。济世一听,十四岁的康熙竟然考了个前三名,顿时觉得自己这个老师当到头了,索性提出告老还乡。 临走前,济世语重心长地提醒康熙,要提防鳌拜的野心。康熙这才恍然大悟,对济世的成见烟消云散。可惜为时已晚,济世去意已决。为了表示感谢,康熙把顺治帝的画像送给了济世。 济世虽然走了,但他的教导在康熙心里扎了根。在孝庄太后的帮助下,康熙在1669年终于铲除了鳌拜,开始亲政。这一年,康熙刚满16岁。 回头看看,济世的教导为康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因为有了像济世这样尽心尽力的老师,康熙才能在文学上有如此高的造诣。这不仅帮他应对了朝中的权力斗争,还为他以后的治国打下了良好基础。 康熙后来成了一代明君,开创了"康乾盛世"。他在位61年,把大清江山治理得蒸蒸日上。说起来,这其中也有济世的一份功劳。济世那份耐心、衷心和渊博的学识,在康熙的一生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这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可能会对历史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就像康熙的这次"偷考",看似是少年天子的一时兴起,却成了他走向成熟的重要一步。历史的车轮就是这样,在不经意间悄悄转动,最终改变了一个朝代的命运。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