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还在关心我的,只有我的母亲了。”国歌之父本该光环加身,却落得凄惨下场。 1968年,北京的岁末激冷无比。一位70岁的老人在301医院悄然离世,他就是"国歌之父"田汉。 七年悠悠岁月过去,他的妻子方才收到那令人心碎的噩耗。田汉临终一篇记事写于1968年3月25日,字里行间透露着对母亲的牵挂和对生活的希望。 然而,这位为国家贡献一生的文学巨匠,为何连骨灰都没能留下?他的人生为何大起大落? 《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一曲激荡人心的战歌 1934年,上海的秋天格外萧瑟。田汉坐在书桌前,笔尖沙沙作响。他正在编撰名叫《凤凰的再生》的脚本。这个故事里,有一群热血青年为抗日而奋斗的身影。 随后,田他把这个十几页的手稿交给了上海电通影片公司。公司老板一看,眼前一亮:"这故事不错啊!"他马上找来了夏衍,让他把剧本改写一下。 夏衍可真是个效率高手。才两周时间,他就把剧本改好了,还给片子起了个响亮的新名字——《风云儿女》。 这部电影讲的是事变发生后,一群年轻人奔赴前线斗争的故事。田汉看了改好的剧本,灵感突然涌上心头。 他借着电影主角辛白华的口吻,写下了一首诗,叫《万里长城》。后来,这首诗化作了《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 聂耳看到这歌词,立马兴奋起来:"这词写得真带劲儿!我得给它配上曲子。"说干就干,聂耳跑到自己在淮海中路的小阁楼,开始埋头创作。 1935 年 4 月,殚精竭虑的聂耳终究成功完成了旋律的创作。他把曲谱寄回上海,然后自己坐船去了日本。 电通公司的剧务主任司徒慧敏拿到曲谱,马上组织了一帮人去录音。在百代唱片公司的录音棚里,七个人齐声高唱,录制了《义勇军进行曲》的第一版唱片。 5 月 24 日,影片《风云儿女》于上海金城大戏院盛大首映,引发各界关注。观众们听到这首雄壮的歌曲,无不热血沸腾。 自那日始,《义勇军进行曲》于华夏广泛播散开来。 田汉的人生起伏:荣耀与磨难并存 田汉这辈子,可真是大起大落。他在文坛上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被人称为"戏剧大师"。但是, 他也经历过不少政治风波,吃过不少苦头。 上世纪20年代,田汉在上海可是个大忙人。他当过上海艺术大学的校长,还在学校里搞了个小剧场,演自己写的戏。 他的戏不是一般的受欢迎,语言优美,构思巧妙,在当时的戏剧界可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然而,好景难续。 1966 年,特殊的历史时期拉开序幕。田汉的处境一下子变得糟糕起来。他的作品《谢瑶环》被批成了"大毒草"。 在监中,他的身体状况日益恶化,愈趋颓唐。他身患糖尿病、高血压与心脏病,又备受精神折磨,致使其生活举步维艰,苦不堪言。 最后的日记:一位文学家的心灵独白 1968年3月25日,田汉写下了他人生中最后一则日记。这则日记虽然只有短短几行,却让人读来心酸不已。 “黄医生亲自量血压,安慰道低压仅70,其真是负责又可亲 。”田汉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接下来的一句话更是令人心碎:"久不得家信,不知老母安否?现在还关心我的人,就算她老人家了。"这句话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儿子对母亲深深的牵挂。田汉的母亲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 在他年幼之时,父亲去世了,全家的重担落在了母亲身上。他成名后,无论住在哪里,总是把母亲接在身边。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他心里最惦记的还是母亲。 这则日记,是田汉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点文字。在这短短的几行字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文学家,更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这样的田汉,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人,而不仅仅是教科书里的"国歌之父"。他的喜怒哀乐,他的坚强与脆弱,都凝结在了这最后的几行字里。 田汉的离世:一代文豪的悲凉谢幕 1968年12月10日,田汉在北京301医院悄然离世,享年70岁。他的离去是如此的寂静,以至于家人直到七年后才得知这个噩耗。 田汉化名为“李伍”火化,其遗灰无人认领,最终不知去向,下落成谜,令人唏嘘。这位为国家贡献一生的文学巨匠,连最后的安息之所都未能留下。 1979年,田汉终于恢复名誉。然而,他的家人已无法找到任何遗物来纪念这位伟大的作家,只能用一张从报社资料库找到的照片作为追悼会上的遗像。 田汉留给后世的不仅仅是一首国歌,更是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他一生成果斐然,创作了 63 部话剧、27 部戏曲、2 部歌剧、12 部电影,另有两千多首诗歌与歌词,以及 700 多篇文章。 这些作品涵盖了多个文学领域,展现了田汉对艺术的全面追求。他的代表作如《关汉卿》《白蛇传》等,至今仍在舞台上熠熠生辉。 田汉的创作不仅反映了时代的变迁,更体现了他对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创新精神。他的留下的遗产,是中国现代作品宝库中不可或缺的财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