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都死不起!”贵州金沙县的殡葬收费问题引发民众强烈不满,直呼火葬费用高得离谱,

住顶楼小邹 2024-09-29 21:37:40

“死都死不起!”贵州金沙县的殡葬收费问题引发民众强烈不满,直呼火葬费用高得离谱,抬遗体要钱,捡骨头还要钱!烧不尽的“入土为安”,花不够的丧葬费,殡葬改革究竟难在哪?   (信源:贵州金沙抵制火葬风波:政府称移风难,村民说花销高——2024-09-21·南方周末)   贵州金沙县,这个名字里带着金子的地方,却因为“烧不起、葬不起”上了九月的热搜。   起因是当地火化场的一场冲突:一位九旬老太去世后,家人送去火化,结果发现遗骨不全,只剩下了头骨和一些粗大的骨骼,剩下的都化成了灰。   老太的儿子李勇难以接受,认为是火化场操作失误,没有控制好火化温度和时间,最终双方发生冲突,火化场停摆,最后以赔偿收场。   这起事件在当地掀起了轩然大波,并迅速发酵成了一场抵制火葬的风暴。   村民们纷纷在社交平台上声援李勇,还有人组织起来,到政府部门表达诉求,要求土葬、抵制火葬。   村民们反对火葬的理由也很简单粗暴:   “烧不起啊!”   “比土葬贵得多,这不是折腾人吗?”   这届老百姓不好带了,政府也犯了难。原来,为了节约土地资源,倡导文明节俭的丧葬方式,金沙县早就出台了《金沙县殡葬管理办法》,规定辖区内居民死亡后必须火化。   可政策是死的,人是活的,执行起来就变了味。   一方面,火化费用高得离谱,从遗体运送到火化,再到最后的骨灰处理,每个环节都要收费,很多村民直呼“烧不起”。   另一方面,公墓价格也水涨船高,一个位置好点的墓穴动辄就要十几万,甚至几十万,让很多农村家庭望而却步。   一边是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一边是高昂的火葬费用和不规范的殡葬市场,金沙县的殡葬改革,就这样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入土为安”,这句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的老话,早已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骨子里,特别是在农村地区,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很难改变。   金沙县地处贵州腹地,少数民族众多,很多地方还保留着传统的丧葬习俗。对于他们来说,火化不仅意味着对逝者的不尊重,更是一种难以接受的文化冲击。   “祖祖辈辈都是土葬,怎么能说改就改?”   “火化了就魂无所依,是对祖宗的不孝!”   这些话,或许在城里人听来有些迷信,但在很多农村老人心里,却是不可动摇的信仰。   更让人无奈的是,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完成火化率指标,采取了简单粗暴的方式,甚至出现了强制火化的现象,这无疑更加剧了村民们对火葬的抵触情绪。   如果说传统观念是殡葬改革难以逾越的文化障碍,那么高昂的火葬费用,则是横亘在农村家庭面前的一座“大山”。   金沙县只有一家火化场,很多村民都要长途跋涉才能到达,光是来回的交通费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更别提火化过程中各种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从抬遗体、捡骨灰到购买骨灰盒,每个环节都要花钱。   “以前土葬,自己挖个坑,立个碑,花不了几个钱。现在火化,七七八八加起来,没有几万块下不来。”一位村民无奈地说。   除了火化费用,公墓价格也是压垮农村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   “位置好点的墓地,价格比城里的房子还贵,我们哪买得起啊?”   “几千块一个的墓地都很难找,剩下的都是几万、十几万的,这不是逼我们吗?”   村民们的话,道出了农村殡葬改革的无奈现实:政策出发点是好的,但执行起来却变了味,最终的结果是,不仅没有减轻群众负担,反而增加了他们的经济压力。   一边是民俗,一边是现实,金沙县的殡葬改革,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   殡葬改革是一场移风易俗的社会革命,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政府部门耐心细致地做好宣传引导工作,让群众理解和支持殡葬改革政策。   还要加强殡葬行业监管,规范市场秩序。要加强对火化场、殡仪馆、公墓等殡葬服务机构的监管,规范收费行为,杜绝乱收费现象,让群众“烧得起、葬得起”。   也要探索多元化的殡葬方式,满足群众个性化需求。在坚持火葬为主的原则下,可以鼓励和引导树葬、海葬等节地生态葬,为群众提供更多选择。   殡葬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和群众共同努力,才能找到一条既符合国情,又尊重民意的殡葬改革之路。   金沙县的殡葬改革困境,只是中国农村殡葬改革的一个缩影。   在推进殡葬改革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意愿,既要看到政策的刚性,也要考虑到执行的柔性,才能让殡葬改革真正惠及民生。

0 阅读: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