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北大一教授,路遇一女子甩卖字画,他随手拿起一幅打开,却突然脸色大变,这竟是一张成吉思汗画像真迹,便3块钱买了下来! 话说1952年,有位北大的教授,在路上巧遇了一位摆地摊卖字画的女士。他随手一翻,嘿,你猜怎么着?他翻到了一张成吉思汗的画像,还是真迹呢!他一看就乐了,二话不说,花了三块钱就把这宝贝给买下来了。 咱们说回那会儿的北京,1952年的秋天,天气有点凉了。这位教授,名叫史树青,是北大的大拿,他那天正好要去东城区找朋友聊天。路上呢,就碰到了这么一位中年女士,在那儿卖些古旧字画。女士看着挺有气质,打扮也讲究,但奇怪的是,她的画摊前愣是一个人都没有。 史教授这人,对字画那是相当有研究的,一看这情形,就忍不住走过去瞧瞧。他随手翻了几幅,突然间,一幅成吉思汗的画像吸引了他的注意。这画啊,用的是白笺纸,画的是成吉思汗的半身像,颜色淡淡的,但看起来特别有神。成吉思汗那圆脸方额,眼睛深邃又锐利,看着就像个慈祥的老爷爷。他头上戴着一顶貂皮白帽,身上穿着乳白色的毛绒衫,胡子黑白相间,飘飘然的,特别有范儿。画像的右上角,还写着一行小字:“太祖皇帝即成吉思汗讳帖木真”。 这画一看就是宝贝啊,史教授心里那个激动啊,简直就像捡到了宝一样。他二话不说,就掏出三块钱,把这幅珍贵的成吉思汗画像给买下了。你说这事儿巧不巧?就像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一样,让史教授在这么偶然的机会下,得到了这么一件宝贝。史树青满心好奇地追问崔月荣,那幅画的背后故事。崔月荣,她的另一半是陈仁恪,出身显赫,其父是北洋时代的四川大佬陈宦。话说1912年,陈宦担当“蒙古宣慰使”,远赴蒙古,与那里的贡桑诺尔布王爷,人称贡王,结下了不解之缘。贡王慷慨相赠,将自己珍藏的成吉思汗画像转给了陈宦,这宝贝也就传到了陈仁恪,再到崔月荣手上。这次为啥卖画?原来是崔月荣要乔迁新居,正整理家中古董字画呢。 史树青一眼就看出这画不简单,他耐心地给崔月荣讲解了这画的年代故事,还表示自己对这古画情有独钟,想收入囊中。崔月荣一听,觉得这画找到了懂它的人,豪爽地说:“好画配英雄,既然您喜欢,那就送给您了,分文不取!”史树青一听,连忙推辞,翻遍口袋,却发现自己手头紧,只有三块零钱。他硬是把这钱塞给崔月荣,连声道谢,满心欢喜地把画抱回了家。这一来二去,两人也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 史树青深知这成吉思汗画像的珍贵,于是慷慨地捐给了中国历史博物馆(也就是现在的国家博物馆)。到了1962年,文化部特地组织了启功、张珩、谢稚柳等五位顶尖专家,对这画进行了一番细细品鉴。从纸张、墨色到画风、题字,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最终认定这是一幅难得的元代佳作。这画不仅为国家博物馆填补了成吉思汗文物的空白,更一跃成为国宝级的宝贝,让人赞叹不已。这成吉思汗的画像,简直就是无价之宝,它可不只是画得美,里头藏着的故事多着呢。你想啊,这画就像是历史的镜子,照出了大元帝国的辉煌日子,也看着时间一点点过去,文化一代代传下来。 说到这画,还有个温馨的小插曲,史树青和崔月荣两位,他们之间的故事,就像是画里的暖色调,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真诚和信任有多重要。 再仔细看看这画,是元朝的大手笔画的,那可是独一份儿的真迹,画得跟成吉思汗本人超像,好像穿越时空来了一样。这不仅仅是个艺术品那么简单,它是咱们中华民族历史的活化石,得好好保护,一代代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