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山东一老者因暴雪,躲进一农户家,屋主拿一本旧书准备点燃生火。老者觉得

思润评过去 2024-09-30 11:28:14

1979年,山东一老者因暴雪,躲进一农户家,屋主拿一本旧书准备点燃生火。老者觉得奇怪,拿来一看,封面竟有“朝鲜国王之印”印文! 那年的冬日,风雪交加,一位资深专家因缘际会下,踏进了乡间一户不起眼的农舍。谁能预料,这次不经意的邂逅,竟悄然掀开了历史的神秘面纱。老专家在一堆旧物中偶然翻出的一本泛黄古籍,里面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一段跨越时空的往事,关于朝鲜国王与清朝天子的深厚情谊。 正应了那句老话:“世事如棋局局新,一切皆有定数。” 这份意外的收获,不仅让我们穿越回那段遥远的历史长河,亲眼见证了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更让人不禁感叹,命运之手是如何巧妙地将一切串联起来,编织成这段传奇。 细细品读那古籍中的每一个字句,仿佛能听到历史的低语,感受到那份跨越国界的友谊与尊重。它不仅仅是两国君主之间的交往记录,更是那个时代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见证。这次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历史的认知,更激发了我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欲。 所以,让我们带着这份敬畏与感慨,继续在历史的长河中探寻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去发现更多关于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故事吧。冬日寒风刺骨,山东潍坊寒亭区的文物站有位资深专家,正忙活着做文物普查。走着走着,他踏进了潍坊郊外的一个宁静小村,不巧,天空突降大雪,宛如鹅毛纷飞。专家没带伞,被风雪冻得直哆嗦,只能就近找了一户农家避寒。 这家的主人是个慈祥的老农民,见专家一身干部模样,浑身是雪,冻得跟啥似的,赶紧上前帮忙拍雪,还泡了杯热腾腾的茶。看着专家湿透了大半的衣服,老农心里不是滋味,连忙让他坐下,自个儿跑到院子里,想找点枯木生火取暖。 可那些枯木也被雪水泡得湿漉漉的,怎么也点不着火。老农急中生智,跑回屋里翻出一本旧书,打算用它当引子,先把火点起来。就在这关键时刻,专家的眼神被旧书封面上的大红印章吸引,心里咯噔一下,赶紧拦下老农,把书接过来仔细端详。随意一瞥,竟让我大吃一惊,原来手中之物并非普通书籍,而是源自道光五年(1825年),朝鲜国王李玜向道光皇帝表达谢意的珍贵奏折!这奏折厚重,共有五折半,展开来足足十一面,岁月在它身上留下了淡淡的黄渍。最令人瞩目的,莫过于封底那枚硕大的红印,左右两侧分别镌刻着汉字与朝鲜文,清晰可见“朝鲜国王之印”六个大字。 说起这印章,那可真是故事满满。清朝初立时,朝鲜与清廷往来,所用印章仅为满文。但到了1653年,清朝皇帝慷慨赐予朝鲜一枚满汉合璧的“朝鲜国王之印”,意义非凡。而后,1776年,朝鲜仁祖李倧登基,清廷再次赐印,这枚印章更是华贵非凡,银镀黄金,龙头龟身,尽显尊贵。要知道,龟钮金印可是清朝亲王专享,而朝鲜的这份殊荣,连安南、琉球等国都望尘莫及,朝鲜文人对此深感自豪,视为清廷对其的特殊优待。 再细看这奏折内容,全文以小楷书写,字迹娟秀,透着一股子文雅之气。不过,字写得特别小,或许这正是朝鲜国王表达谦卑恭敬之意的方式吧。第七页上,还贴着一块明黄色的绫签,上面赫然写着“皇帝陛下”四字,这无疑是皇家专属的标志,无可置疑。 说起来,无论是明朝还是清朝,对朝鲜上奏的格式和称呼都有着严格的规定。早在1605年,明朝礼部就为朝鲜制定了表文的范本。而到了清朝,这一传统得以延续。1637年,清太宗明确要求朝鲜仁祖国王,上奏文书需遵循明朝旧例。到了康熙年间,大学士马季更是上奏建议,朝鲜的奏折应与京中王公大臣的奏折一样,有统一的格式和规格。因此,在这封奏折中,我们能看到朝鲜国王对皇帝尊称为“皇帝陛下”,而自称则为“某王殿下”,一切都显得那么规范而庄重。话说那道光五年(1825年),朝鲜国王李玜派了位大官,礼曹判书李光宪,一路风尘仆仆到了北京,送来了好多好东西。李光宪这人挺有才,正巧赶上皇家宴会,道光皇帝兴致一来,吟了首诗,李光宪立马接上,和得那叫一个绝!道光皇帝一高兴,赏了不少宝贝给朝鲜国王,有绸缎、字画、笔墨纸砚,还有雕漆、玻璃的小玩意儿,外加三百两银子给李光宪当路费。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