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一老者途径山西闻喜,遇一农家办白事,两个道士正做法事,突然,他发现法

思润评过去 2024-09-30 11:50:51

1995年,一老者途径山西闻喜,遇一农家办白事,两个道士正做法事,突然,他发现法坛上元始天尊画像很特别,走近一看却大吃一惊! 1995年秋天,山西闻喜县南头,一位大爷在闲逛时,撞见了个村子正办丧事,那场面真是热闹非凡,锣鼓震天响。大爷好奇心起,跟着声儿就进了村。咱知道,农村里红白事都是大日子,乡亲们都会聚一块儿图个热闹。可这回的丧事,里头还真有点不一样。 大爷挤到人群里头,一抬眼,嘿,法坛上挂着张元始天尊的大画像,那画儿,看着就年头不短了,沉甸甸的,还透着股子神秘劲儿。大爷心里头直嘀咕,这画儿,不简单呐!可眼下道士们正忙着做法事,大爷也只能耐着性子等。那天,一位老先生意外地踏入了闻喜县南边的一个小村庄,本想匆匆路过,不料被一阵锣鼓喧天的声音勾住了脚步。他循声而去,原来是一家农户在操办丧事。院子里,洁白的布幔搭建起了一座灵堂,显得格外庄重。两位道士在法坛前忙碌着,进行着古老的仪式,周围则聚满了好奇的村民。 按照这个地方的老规矩,每当有老人离世,家人都会请来道士做法事,人们称之为“打蘸”,为的是超度逝者的灵魂,同时也是对长辈的一种孝心表达。老先生对这样的传统丧葬习俗并不陌生,但今天,他的目光却被法坛上的一幅画深深吸引。那是一幅元始天尊的画像,悬挂在法坛的正中央,纸张已微微泛黄,透露出岁月的痕迹,画上的线条古朴而有力,显然不是出自现代画家之手。这幅画,仿佛带着某种神秘的力量,让老先生不由自主地停下了脚步。这位老人心里跟火烧似的,特别想亲眼瞧瞧那幅画。可当时道士们正忙着做法事,他只好憋着劲儿等。法事一完,他立刻找上了那位老道士,提出想瞅瞅画像的请求。老道士一听,眉头先是一皱,觉得天尊像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瞅的,得有点分量。 老人一看这架势,赶紧自报家门:他是县里管文物的专家,这次下乡就是为了找宝贝。这么一说,老道士的脸色才缓和了点,领着他们一行人走了好一阵子,来到了一座藏在深山老林里的老道观。 一进屋,老道士就轻手轻脚地从柜子里捧出一个卷轴,还先对着它拜了拜,这才慢慢打开。嘿,这元始天尊的画像可真够大的,有两米多长,一米五宽,画得那叫一个精细,色彩斑斓的,天尊看起来既慈祥又威严。 老人一看这画,眼睛都亮了,心里头直嘀咕:这画得是明朝中期的手艺啊!这样的好东西,怎么会在这么个破破烂烂的道观里呢?老道士也看出了老人的疑惑,就说了,这画是他年轻时跟师父在运城芮城的万寿宫学的手艺时,师父传给他的,至于画从哪儿来,师父也没细说,就这么一代代传下来了。那位老者高兴得跟孩子似的,又提出了个小愿望,想看看剩下的两幅画像——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的尊容。老道士心里头盘算了一下,最后还是点了点头。嘿,您瞧这三幅画,尺寸相仿,画风那叫一个统一,经老者一番品鉴,断定它们都是明朝中期的大作。 老者一想,这可是了不得的宝贝,得让更多人欣赏到才行。于是,他提议把这些画像交给国家保管。老道士一听,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舍不得啊。但老者没放弃,一番好言相劝,说得老道士心里头暖洋洋的,终于松了口。 老者也是个讲究人,他拍着胸脯保证,会给老道士一模一样的画像复制品,还说要帮忙把道观整修一新。结果呢,这三幅宝贝三清像真的进了运城市博物馆的大门,成了大伙儿都能瞧见的宝贝。老道士呢,不仅手里多了几幅和真品一模一样的画像,道观也焕然一新,看起来更加庄严肃穆了。 说起来,这三幅画啊,不光是艺术品那么简单,它们还是晋南道教文化的活化石呢。您知道吗?晋南这片地儿,历史上出过不少画道教神仙的高手,像北宋那会儿的王拙大师,他们的作品都是无价之宝。这三幅画,就是这些宝贵遗产中的三颗明珠,照亮了咱们的文化长河。三清像:历史与文化的瑰宝 你知道吗?那三幅三清像,不仅仅是几块木头或石头那么简单。它们可是咱们晋南地区道教文化里的大明星,珍贵得就像时间胶囊里的宝贝。 想象一下,这些像画儿一样的艺术品,竟然出自明代大师之手,那画技,简直了!细腻得跟真的一样,让人一看就能感觉到画家的用心和才华。而且,它们不只是好看那么简单,还藏着那时候人们对道教的那份信仰和热爱。 说来也巧,这些宝贝就像是被时间遗忘的珍珠,偶然间被我们发现,让我们有机会亲眼见证那段历史的灿烂。这些画,就像是历史的使者,告诉我们过去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那份古老而又神秘的气息。 更重要的是,这些三清像不只是艺术品那么简单。它们还是咱们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每一次看到它们,都能感受到那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 所以啊,我真心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人来关注和保护这些文化遗产。让它们不仅仅是过去的东西,而是能够一直传承下去,成为咱们后代子孙的宝贵财富。这样,咱们的文化才能生生不息,永远璀璨夺目。

0 阅读: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