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来了!

老吕吕建刚 2024-09-30 18:17:29
例1: 一种德行必须借助大众媒体的传播,让大家受其感染,并化为自觉意识,然后才能成为社会的道德精神。 参考范文:一种德行未必只有借助大众传媒的传播,才能成为社会的道德精神。德行的传播可以有多种途径和渠道,例如:学校教育、家风家训、人们口耳相传等等。因此,一种德行成为社会的道德精神不仅仅只有借助大众传媒的传播,还有其他的途径可以实现。 例2. 在新能源汽车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下,新能源汽车车企必须猛搞智能驾驶。只有把智能驾驶做好了,销量才能高起来。 参考范文:材料中认为“只有把智能驾驶做好了,销量才能起来”过于绝对。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要提高,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实现,比如更低的价格、更好的驾乘车的舒适度、更高的汽车性能等等。 例3. ‌认知是指个体通过感知、理解、记忆、思考等心理活动,获取、处理和应用知识及信息的过程。当今社会的竞争是十分激励的,在这种竞争中,只有通过提高认知才能取得成功。 参考范文:“当今社会的竞争是十分激励的”,未必能推出“在这种竞争中,只有通过提高认知才能取得成功”。因为取得成功未必只有通过提高认知这一种方式,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实现,比如提高个人能力、及时抓住机遇等。 例4. 由于制衡原则的核心是权力的平衡,而企业管理的权力又是企业运营的动力与起点,因此,权力的平衡就可以使整个企业运营保持平衡。 参考范文:权力的平衡未必能使整个企业运营保持平衡。因为权利的平衡仅是使得整个企业运营保持平衡一个关键要点,影响企业运营平衡的还有其他关键要点,例如研发能力、营销水平等等都会影响着企业运营平衡,所以单靠权力的平衡并不一定能保证企业运营平衡。 例5: 按照唯物主义物质决定精神的基本原理,精神是物质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因此,物质丰富只会充实精神世界,物质主义潮流不可能造成人类精神世界的空虚。 参考范文: 首先,材料中“物质决定精神”中的“物质”与“物质主义潮流”中的“物质”含义不同。前者是指哲学上的物质,后者是指生活中的物质条件,因此材料偷换概念。而且,“物质生活丰富”与“物质主义潮流”概念也不相同。 其次,材料认为“物质丰富只会充实精神世界,物质主义潮流不可能造成人类精神世界的空虚”,过于绝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之间不存在简单的正比关系。如果一个人沉迷于追求物质的需求与欲望,可能会导致忽视精神生活,造成人类精神世界的空虚。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