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4岁失明老人钱建明珍藏了一枚日军大印被女儿拿去鉴定,谁知这一举动暴露

阿智通鉴 2024-10-01 17:57:25

2016年94岁失明老人钱建明珍藏了一枚日军大印被女儿拿去鉴定,谁知这一举动暴露了老人的真实身份,解放军军区更是出动6辆坦克迎接。   在江苏省无锡市的一个普通小区里,94岁的老人钱建明在邻居和亲友眼中,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老人,因为早年失明而一直由女儿钱女士照顾。然而,2016年的一天,一个意外的发现彻底改变了所有人对这位老人的认知。   那天,钱女士像往常一样来到父亲家里帮忙打扫卫生。在整理房间时,她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又黑又旧的箱子,看起来已经有很多年头了。出于好奇,钱女士询问父亲箱子里装的是什么。钱建明老人轻描淡写地回答:"没什么东西,就是能调动日军部队的大印。"   这句话犹如晴天霹雳,让钱女士瞬间愣在原地。她无法理解,这么重要的东西怎么会落在自己父亲手里,而且多年来竟然无人知晓。带着满腹疑惑,钱女士决定将这个神秘的大印带到当地相关部门进行鉴定,希望能揭开父亲身份的谜团。   当地部门立即请来了专家进行鉴定。结果令所有人大吃一惊:这枚大印不仅是真的,而且属于参加过南京大屠杀的日军第18师团。专家们震惊不已,因为直到今天,日本政府仍然不承认南京大屠杀的事实。   这枚大印的出现,无疑是日军罪行的一个铁证,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随着调查的深入,钱建明老人的真实身份逐渐浮出水面。原来,他并非普通农民,而是一位有着传奇经历的中国远征军英雄。   钱建明1922年9月出生于江苏无锡。1940年,18岁的他在重庆考入"陆军机械化学校",被分到战车学生队学习战车驾驶和指挥。他清晰地记得,当时学校的教育长是徐庭瑤。1943年初,他从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第17期毕业。   正是在这个时期,国际形势风云变幻。1942年,日军轰炸仰光,缅甸局势岌岌可危。日军占领了云南连接缅甸的滇缅公路,这是抗战期间西方国家向中国运输战略物资的重要通道。在英美等西方盟国的邀请下,中国派出了近10万兵力入缅援英作战。   1943年毕业后,钱建明随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对日作战。在他的记忆中,1944年3月8日是最令他骄傲的一天。   那天清晨,钱建明所在的战车一营接到命令,要在缅北丛林中进行例行训练。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坦克驾驶员,钱建明驾驶着美制M4谢尔曼坦克,带领小组成员深入茂密的热带雨林。   当他们行进到距离驻地约20公里的地方时,突然发现前方公路旁有一片茅草房,房屋周围活动着不少日军士兵。钱建明立即向连长报告了这一情况。连长迅速做出判断:这很可能是一个日军重要据点。   连长当机立断,下令17辆坦克立即展开战斗队形。钱建明驾驶的坦克被安排在突击队的中间位置。随着一声令下,坦克群轰鸣着向日军阵地发起了猛烈进攻。   战斗异常激烈。日军显然没有料到中国军队会突然出现,一时间陷入慌乱。但他们很快组织起了顽强的抵抗。钱建明驾驶着坦克,在密集的炮火中灵活机动,为步兵提供火力掩护。   就在战斗进行到白热化阶段时,一发日军炮弹击中了钱建明所在的坦克。爆炸的冲击波震碎了坦克内的玻璃仪表盘,碎片划伤了钱建明的眼睛。与此同时,一块弹片击穿了坦克装甲,击中了钱建明的下巴。   尽管身受重伤,钱建明仍然坚持驾驶坦克,直到战斗结束。最终,在中国军队的猛烈攻势下,日军据点被全歼。   钱建明回忆说,这场战斗中被击败的正是实施南京大屠杀的日军第十八师团的团司令部。在随后的战场清理中,他们从一名日军尸体上搜到了这枚大印,这正是日军十八师团用来发布作战命令的印章。   然而,胜利的代价是惨重的。在激烈的交火中,钱建明的下巴被子弹打穿,眼睛被玻璃碎片划伤,导致双目失明,从此再也无法看见这个世界。   为了表彰钱建明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美军一名参谋长将这枚大印赠予他作为纪念。不仅如此,美军还送给钱建明的连队一辆吉普车,车身上写着"AF1中国装甲NO.1"。   多年后,当女儿问及父亲是否还有什么未完成的心愿时,钱建明老人表示,他想要摸摸中国自己制造的坦克。这个朴素的愿望深深触动了所有人。   得知这一情况后,苏州某军事部队立即行动起来,邀请钱建明老人到部队进行装甲兵交流。为了表达对这位抗日英雄的敬意,部队特意出动了6辆坦克迎接。   当钱建明老人来到部队时,虽然眼睛已经看不见,但他能感受到周围的氛围。他知道,在他面前矗立的正是中国自己制造的大坦克。   老人激动地说:"想当年,我们开的坦克是美国人造的。如今,我虽然开不了,但能摸一摸我们自己造的大坦克,此生无憾啊!"这番话让在场所有人都潸然泪下。   这位94岁的老英雄用他的双手抚摸着中国制造的坦克,仿佛在触摸祖国的脉搏。他的脸上洋溢着自豪和欣慰,那是一种看到后辈们继承和发扬自己事业的欣慰。   遗憾的是,2018年2月9日凌晨1点,钱建明老人因肺部感染不幸离世,享年96岁。他的离去让所有知道他故事的人都感到深深的惋惜。

0 阅读: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