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有一种无奈,叫做“确诊即准备后事”。不是子女狠心,也不是老人怕死,而是面

青涩面社会 2024-10-01 18:18:53

在农村,有一种无奈,叫做“确诊即准备后事”。不是子女狠心,也不是老人怕死,而是面对癌症,他们真的治不起。当医生宣布确诊的那一刻,压垮他们的,不是疾病本身,而是随之而来的巨额医疗费用。化疗、放疗、靶向药,每一个字都像是一座大山,压得他们喘不过气。 与其倾家荡产,负债累累,最终还是无力回天,不如把仅有的积蓄用来改善老人的生活,让老人在最后的时光里,吃得好一点,穿得好一点,过得舒心一点。 所以,他们选择了一种看似“放弃”,实则无奈的“治疗”方式:带点药回家,维持一下,然后像往常一样生活,下地干活,做饭洗衣,仿佛一切如旧。这不仅仅是为了麻痹自己,更是为了让老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感受到家的温暖,活得有尊严。 这不是冷漠,而是无奈;不是放弃,而是成全。在贫困的现实面前,他们所能做的,只有默默地陪伴,静静地等待,用微薄的爱,温暖老人最后的岁月。 老舅79的生活确诊了食道癌。他坐在炕头,瘦骨嶙峋,眼神空洞地望着窗外光秃秃的树枝。去年冬天,他开始觉得吞咽困难,食物反流,去县医院检查,医生委婉地暗示可能是食道癌,建议去省城确诊。 表哥陪着他去了省城,诊断结果如同预料——食道癌。那一刻,表哥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他家境并不富裕,上有老下有小,省吃俭用攒下的钱,勉强够孩子上学和日常开销。高昂的治疗费用,对他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 表哥红着眼眶,回到病房,强颜欢笑地对舅舅说:“医生说是胃炎,吃点药就好了。” 他选择了隐瞒,选择了保守治疗。他知道,即使倾家荡产,也未必能治愈绝症。与其让老人在医院受尽折磨,不如让他在家安度最后的时光。 从省城回来后,舅舅吃了一段时间药,但病情并没有好转,反而日渐消瘦,连走路都变得吃力。他知道自己的身体每况愈下,也知道表哥在瞒着他。他心里明白,自己时日无多了。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他让表哥陪他去了村外的乱坟岗。他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走着,仔细地打量着每一块墓地,最终选定了一块背山面水的坡地。 “就这块吧,”他指着那块地对表哥说,“风水好。” 表哥强忍着泪水,点了点头。 今年二月底,舅舅的病情急转直下,几乎吃不下任何东西,只能靠喝牛奶维持生命。表哥再次带他去了市医院,医生开了些中药,但依然无济于事。 我去看他时,他已瘦得皮包骨头,躺在床上,奄奄一息。他努力地想要说话,却发不出声音,眼神里充满了无奈和不舍。 表哥每天给他熬很稀的米汤,或者喂他喝牛奶,就这样艰难地维持着他的生命。 一个星期前,舅舅还是走了,没能等到麦收的季节。 表哥强忍着悲痛,操办了舅舅的后事。唢呐声声,哀乐低回,一百多桌流水席,送了舅舅最后一程。 这只是中国农村一个普通的家庭,一个普通的故事。在中国广袤的农村,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很多农村老人,辛劳一生,省吃俭用,却在疾病面前显得如此脆弱和无力。他们没有医保,合作医疗报不了多少,没有积蓄,一场大病,足以拖垮整个家庭。 儿女们不是不孝,而是真的无力承担高昂的治疗费用。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父母忍受病痛的折磨,却无能为力。 “等死”,成了许多农村老人面对绝症的唯一选择。这不仅仅是他们的无奈,更是中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悲哀。 我们何时才能建立一个真正普惠的医疗保障体系,让每一个老人都能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这篇文章着重描写了农村老人面对绝症的无奈,以及儿女们在经济压力下的艰难抉择,突出了“没钱”是导致很多农村老人放弃治疗的主要原因,并引发读者对农村医疗保障问题的思考。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