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笔记:事前请示和事后认错汉纪孝武皇帝建元六年前135年...

土人爱观地理 2024-10-02 12:27:30
资治通鉴笔记:事前请示和事后认错 汉纪 孝武皇帝 建元六年 前135年 河内郡失火,蔓延烧毁千余家,武帝派汲黯前去察看灾情;汲黯回来后,报告说:“寻常人家失火,由于房屋连在一起,所以蔓延烧毁千余家,皇上不必忧虑。我经过河南郡时,那里的一万多家贫民遭受旱灾,父子相食,我思虑再三,决定以见机行事的权力,持节征调了河南郡官仓的粮食赈济贫民。臣请求归还节杖,请皇上治臣假传圣旨之罪。”汉武帝认为他贤良,赦他无罪。 汲黯在历史上是与唐朝的魏征,明朝的海瑞齐名的人物。汲黯爱犯言直谏,爱当面让汉武帝下不来台,这也是他官做不大的原因之一。但他能把东海郡治理的繁荣昌盛,说明他并不傻。冒着生命危险,毅然选择开仓放粮,实在是无奈之举。 按照正规程序,开粮仓赈灾是要上报中央的。汲黯假传圣旨,私开粮仓,拯救灾民,这是杀头的重罪。汲黯冒着杀头的危险,去做这个事,实际上就已经说明救灾已经刻不容缓了。当地官员为了面子工程,隐瞒不报,是官僚集团失去理性麻木不仁的典型特征。封建帝国的官僚集团一旦形成,行事风格就是“拖.垃圾.挤”阶级固化。 从理性上说,大仁不仁,如果用长远的眼光看,汲黯想要走向更高的位置,造福更多的百姓,这件事就应该按照程序走,快马加鞭上报朝廷,等朝廷决断。像汲黯这样的人,如果碰到的不是汉武帝,而是一个昏庸的皇帝,早就死无葬身之地了。 从职场的角度来解读,做事情要预先向领导请示,实在来不及请示的,事后也要向领导报告且必须要态度诚恳的认错,避免受到领导的猜疑。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