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一战士救下一个突然病重的老人,事后不但没有被升职,反而被组织要求退伍,多年后才知道这位老人是开国上将。 301医院,高级病房楼,气氛压抑得仿佛能滴出水来。1972年的北京,政治的阴霾还未散去,每个人都小心翼翼,生怕行差踏错一步。年轻的警卫班长赵保群,正是在这种肃杀的气氛中,接到了一个改变他命运的任务。 “上面指派你负责‘张续’同志的安保工作,务必保证他的安全。”领导的话语简洁有力,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 赵保群,一个刚从农村入伍不到三年的毛头小子,哪里见过这阵仗?他只知道,这个“张续”身份特殊,是犯了错误被送到这里接受治疗的。至于犯了什么错,没有人告诉他,他也不敢多问。 从踏进病房的那一刻起,赵保群就感受到了压力。病房外,站岗、巡逻的,都是荷枪实弹的战士,气氛紧张得令人窒息。病房内,“张续”躺在病床上,沉默寡言,眼神深邃。他的腿因为意外骨折,无法动弹,却掩盖不住一股久经沙场的凛然正气。 领导的指示很明确:监视“张续”的一举一动,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赵保群不敢怠慢,打起十二分精神,一丝不苟地执行着命令。他仔细观察着“张续”的每一个细微动作,认真记录着每一次探视者的谈话内容,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细节。 日子一天天过去,“张续”始终保持着沉默,仿佛外界的一切都与他无关。但赵保群却从“张续”的言谈举止中,感受到了一种特殊的魅力。 他发现,“张续”虽然身处逆境,却依然保持着乐观。他生活简朴,从不浪费一粒粮食,甚至连变质的馒头都舍不得扔掉。更令赵保群敬佩的是,“张续”面对审问时,始终不卑不亢,坚守着自己的原则,哪怕对方是气势汹汹的“专案组”。 赵保群的内心开始动摇,他隐隐约约觉得,“张续”也许并不是什么十恶不赦的罪人。 这种想法一旦出现,就如同野草般在赵保群心中疯长。他开始有意无意地对“张续”多了一份关心,帮他打水、喂饭、擦拭身体,甚至在“张续”家属来探望时,主动避开,给他们创造单独相处的机会。 “张续”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却清楚地明白赵保群的善意。他的眼神中,多了一丝温暖,一丝感激。 然而,平静的日子很快就被打破了。7月28日晚,一阵刺耳的警报声划破了夜晚的宁静。赵保群心头一紧,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他冲进病房,只见“张续”脸色发青,口吐白沫,浑身抽搐,显然是中毒的症状。 “医生!医生!”赵保群一边大声呼救,一边安排人手封锁现场,防止有人趁乱逃走。 经过医生们彻夜抢救,“张续”终于从死亡线上被拉了回来。赵保群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但当他仔细查看“张续”服用的中药渣时,却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药渣中,竟然混杂着一种叫做“洋金花”的有毒植物种子! “有人下毒!”赵保群的脑海中闪过一个可怕的念头。他立刻将自己的发现向上级汇报,并请求彻查此事。 但令赵保群万万没想到的是,等待他的不是嘉奖,而是一纸提前退伍的命令。 “你的任务已经完成,回去好好休息吧。”领导的话语依然简洁,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冰冷。 赵保群就这样不明不白地离开了部队,回到了家乡。他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也不知道“张续”的真实身份。他只知道,自己尽心尽力地完成了任务,却落得如此下场。 回到农村的赵保群,默默地将这段特殊的经历埋藏在心底。他当过工人,也做过农民,日子过得平淡而艰辛。但他从未忘记过那个躺在病床上,眼神深邃的老人。 直到1985年的一天,一封来自北京的信打破了赵保群平静的生活。 “保群同志,你还好吗?我是张续,哦不,我真名叫张爱萍” 信中,“张续”表明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开国上将,张爱萍! 原来,当年张爱萍将军因为蒙冤,被秘密关押在301医院接受“治疗”。如果不是赵保群的细心照料和及时救治,他很可能已经死于那场精心策划的“意外”。 “你是一个好同志,我永远不会忘记你当年对我的救命之恩!”信的末尾,张爱萍将军表达了对赵保群的感激之情,并希望能够再见他一面。 读着信,赵保群的眼泪夺眶而出。他终于明白,当年自己守护的,是一位共和国的功臣,而自己当初的选择,也绝非一时冲动,而是出于一个军人的正义感。 得知赵保群的近况后,张爱萍将军多方奔走,为他安排了工作,并给予了丰厚的物质奖励。但都被赵保群婉言谢绝了。 “我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不图回报。”赵保群的话语朴实无华,却掷地有声。 1987年,赵保群应邀来到北京,与张爱萍将军重逢。十五年的岁月流逝,当年的年轻士兵,如今已显沧桑,而老将军依然精神矍铄,目光如炬。两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热泪盈眶,一切尽在不言中。 这次重逢,不仅是两位老友的再聚首,更是对那段特殊历史的见证。它告诉我们,即使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依然有人坚守着正义,用自己的行动,守护着人性的光辉。 信源:荔枝新闻网-2019-08-14-从“宝群”到“保群”,开国上将张爱萍给一位海安退伍老兵写了20多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