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

自由的百灵鸟 2024-10-04 16:36:36

2022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士莪,就是“三牛精神”的模范践行者。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2022年的某个清晨,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教授杨士莪院士早早地来到了教室。尽管他已是92岁高龄,但是为本科新生讲授第一堂课的传统,他坚持了几十年从未间断。站在讲台上,杨院士精神矍铄,目光炯炯,声音洪亮。他的身影,像极了一头不知疲倦、孜孜不倦工作的"老黄牛"。   追溯杨士莪的人生轨迹,他投身水声事业可谓是从"中国梦"开始的。1950年,年轻的杨士莪还是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学生。当时,新中国百废待兴,百业待举,海军建设刚刚起步。杨士莪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中断学业, 前往大连海军学校担任教员。扎根大连,杨士莪在海军院校一干就是五年。1957年,他又远赴苏联科学院声学研究所深造。正是在这一年,杨士莪找到了自己毕生的事业方向——声学,尤其是当时在国内尚属空白的水声学。   1958年,学成归来的杨士莪面对的是百废待兴的状况:作为一个新兴学科,中国的水声学从理论到实践都处于起步阶段。彼时,关键技术和设备都无法从外国购买,一切只能从头开始,自力更生。然而,心怀强国之志的杨士莪,敢做"拓荒牛"、甘当"孺子牛"。他提出创建一个综合性的水声工程专业,为祖国的海防建设培养急需的专门人才。功夫不负有心人,杨士莪和他的团队攻坚克难,最终建成了中国第一个理工结合、覆盖全面的水声工程专业。   开创新专业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面对学科建设百业待兴的现状,杨士莪带领团队力排众难,"用稻草和泥巴盖起大楼"。那时,杨士莪常常是白天教书,晚上备课,和助手们连夜赶制教学器材。就这样,杨士莪编写了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声学理论的专著,讲授了一系列奠基性的课程,为中国培养出第一批水声专业技术骨干。杨院士常说:"搞科研教学就像当牛,做'拓荒牛'开创新领域,当'孺子牛'甘于奉献,还要像'老黄牛'那样勤勉不辍、孜孜不倦。"在杨士莪这头"老黄牛"的带领下,中国的水声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   如今,耄耋之年的杨士莪依旧活跃在教学一线。他常年坚持为本科新生授第一课,总是一站数小时,将毕生的学识倾囊相授。学生们亲切地称杨院士为"一站到底的院士"。每每谈到为何始终坚守讲台,杨院士总是慈祥地说:"老师是烛炬,学生是火种。再苦再累,只要还站得稳,我就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点亮更多火种!"正如那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杨士莪为祖国的水声事业奉献了毕生心血。他是新时代践行"三牛精神"的楷模,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杰出代表。    杨士莪院士不仅是科研战线上的"拓荒牛",更是教育战线上的"孺子牛"。他高瞻远瞩,开创了中国水声教育的新格局。早在上世纪50年代,杨士莪就意识到,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只有通过自主研发才能获得。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人才队伍作为支撑。然而,当时国内高校还没有专门培养水声人才的学科专业。杨士莪毅然决然地提出,要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现哈尔滨工程大学)创建一个综合性的水声工程专业,为新中国海防建设输送急需的专门人才。   说干就干,杨士莪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编写教材,制作教具,开设课程,终于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理工结合、军民兼容的水声工程专业。这个专业的建立,为中国水声事业培养了大批科研和工程技术骨干,为海军装备现代化建设输送了一茬又一茬的优秀人才。   杨士莪不仅是优秀的"园丁",也是春风化雨的"导师"。7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站在教学一线,言传身教、诲人不倦。尽管年事已高,杨院士仍然坚持为本科新生讲授第一堂课。他常常一站数小时,浑然忘我地为学生讲解水声学的前沿知识。学生们亲切地称杨院士为"一站到底的院士"。   在杨士莪看来,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和家国情怀。他常对学生说:"你们肩负着建设海洋强国的重任,要志存高远,胸怀家国,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用水声科技守护祖国的那片蔚蓝!"杨院士总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鼓舞学生,激发他们投身水声事业的热情。他的学生遍布海内外,有的已经成长为本领域的中坚力量。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杨院士常引用这句古语,借以表达他对学生的殷殷期望和无尽牵挂。他常说:"作为教师,能够将毕生所学传承给学生,帮助他们成长进步,看到祖国的水声事业后继有人,这是我最大的欣慰。"   从三尺讲台到实验场地,从科研攻关到学术指导,杨士莪为国育才的身影始终不离。他是孜孜不倦的"孺子牛",更是薪火相传的"园丁"。正如他所言:"只要一息尚存,我就要为祖国培养更多优秀人才,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就是杨士莪的"教师初心",也是一代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价值坐标。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