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一个母亲含泪捂死了自己高烧的小儿子,并亲手送丈夫和其他6个儿子战死沙场,这个女人为何如此“狠心”? “记住,咱们是中国人,要说中国话,要保卫祖国!” 这是邓玉芬在教育孩子们经常说的话,虽然她没有文化,但她知道自己就是要爱国,她也没有想过,日后会成为一代巾帼英雄,被誉为"当代佘太君"。 邓玉芬自幼生活在贫困之中,为了让女儿免于饥饿,父母在她12岁时,就把她嫁给了邻村的一个叫任宗武的穷小子。 然而命运弄人,任家的日子过得也是相当拮据,为了生计,小两口不得不去给地主家当佃户,靠种田为生。 日子虽然清贫,但在邓玉芬的勤俭持家下,日子还算红火,几年间,她陆续生下了七个儿子。 然而好景不长,1933年,日本侵略者占领了密云长城以外的土地,战火蔓延,百姓流离失所。 邓玉芬不甘心就此认命,她主动提出,带着一家老小去猪头岭上开荒种地。 在那片荒芜的山野间,他们搭起了简陋的窝棚,靠着自己的双手,一点点开垦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日寇的铁蹄,丝毫没有放过这些手无寸铁的百姓,他们强迫中国人学习日本文化,操着日本话,甚至改用日本年号。 这一切无不激起了邓玉芬心中的愤怒。她常对孩子们说:"记住,咱们是中国人,要说中国话!"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挺进华北,在密云建立起抗日根据地。 邓玉芬听闻八路军宣讲的抗日主张后,热血沸腾,立即动员丈夫和大儿子、二儿子参军。 从此,邓玉芬便与八路军结下了不解之缘,她把家里布置成了伤员疗养所,悉心照料每一位伤病员。 为了给伤员补充营养,她变卖家当,甚至舍不得给自己和孩子吃一口肉。 抗战的烽火愈演愈烈,邓玉芬先后又把三儿子、四儿子、五儿子送上了前线,家中只剩下年幼的老六和老七,在母亲的教导下,也开始帮着干农活,给八路军运送粮食。 然而,战争总是残酷的,1942年,丈夫带着老四、老五外出支援八路军,却遭遇了日军的埋伏。为了掩护战友,三人全部壮烈牺牲。 没过多久,邓玉芬的大儿子也战死沙场。 接二连三的打击,并没有击垮这位坚强的母亲,她擦干眼泪,继续投身到支援前线的工作中,1943年,老二也因伤重不治,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1944年,日军在猪头岭一带展开大扫荡,邓玉芬带着仅存的老六、老七,和乡亲们一起躲进深山。 途中,老六跟大部队走散了,而体弱多病的老七,因高烧难忍,在山洞中不停地啼哭。 日军就要搜到山洞了!千钧一发之际,邓玉芬做出了一个常人难以想象的决定——她扯下衣襟,塞进孩子的嘴里,生生把他的哭声闷在了怀中,直到日军远去,她才发现,怀中的孩子已经永远地睡去了…… 天亮时,邓玉芬怀抱着老七的遗体,泪流满面,在乡亲们的劝慰下,她强忍悲痛,把孩子埋在了山坡上。 从此,猪头岭上又多了一座小坟。 战争结束了,但邓玉芬的心中却留下了永远的伤痛,丈夫没了,六个儿子牺牲了五个,唯一幸存的老六参加了解放军,奔赴新的战场。 1948年,老六在一次战斗中光荣牺牲,从此,邓玉芬就真的只剩下自己一个人了。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并没有忘记这位英雄母亲,他们为她修建了新房,每年都送去足够的粮食和衣物。 但邓玉芬总是婉言谢绝,说自己什么都不缺。 1970年,这位饱经沧桑的母亲永远地合上了眼睛,临终前,她只留下一句话:"别把我埋在深山里,要埋在大路边。我要亲眼看着我的孩子们回来……" 如今,在密云县的张家坟村,矗立着一座"英雄母亲邓玉芬"的雕像,雕像的目光,远眺着前方,似乎在等待着她的丈夫和孩子们归来。 这就是邓玉芬的故事,一个伟大母亲的故事,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她毅然舍小家为大家,把至亲至爱的丈夫和儿子们都献给了祖国。 她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苦难辉煌",什么叫"大爱无疆"。 作为后人,我们应该永远铭记这位巾帼英雄,铭记她的牺牲,铭记她的坚强,更要铭记她那伟大的母爱。 正是千千万万个像邓玉芬这样的普通百姓,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抗战的钢铁长城,最终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愿英雄母亲安息,她的丈夫和儿子们虽已长眠地下,但他们的英魂,必将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