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发现没,受穷的人身上,往往都有个共性的东西,那就是懒得做饭。 比如,下班稍微晚一点,她就呼吁一家人到外边吃。今天有点累了,她又是呼吁一家人到外边吃。晚上饭不香了,她还是呼吁一家人到外边吃。 最后这家人养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饭店吃饭是常态,而家里做饭却成了偶尔。 刘震云说:“现在最惨的人,不是没有钱,而是对钱完全没有概念。点一次外卖,可以去菜市场买一只鸡;吃一顿火锅,够在家里吃半个月;一杯奶茶,能换60个鸡蛋;一杯星巴克,能换一箱牛奶;打一次车,能坐一个月公交。 越穷的人,越是大方,因为认知太低,根本不懂钱的重要性。真正有钱的人,对钱都是赚的适当,用的恰当,不会透支健康去拼命赚钱,也不会追求虚荣,任意挥霍。” 穷人有钱就去消费,等到家人需要钱的时候拿不出钱来,而真正有钱的人,他们对钱都是有规划的,该花钱才会去花,不会让家人陷入尴尬境地,给家人更多的安全感 稻盛和夫说:越穷的人,他的思维就越局限,不知轻重,往往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不值得的事情上。很多人为了微薄的工资去拼命,到头来却越忙越穷。 穷人在本身收入不多,天天想的不是这么努力攒钱,而是不断的装大方,装大款,没有计划的消费,慢慢的,才发现一年到头钱没余钱。 都说越穷越爱消费,因为他们贪图小便宜,所谓商家的促销和打折活动都是面向那些“穷消费”群体。不管自己是否有需求,便宜就买,花钱大手大脚,越买越穷,越穷越穷显摆,恶性循环。 越富有的人对于金钱的认知层次就越高,他们在买东西时虽然不用担心买不起的问题,但却会考虑这个物品的性价比,如果这个物品的性价比比较低,那他也会选择放弃。 但穷人就不一样了,越穷的人越喜欢用物质来装饰自己,但背地里的痛苦也只有自己才知道了。,消费上过度的大方,很容易导致自己收支不平衡,从而影响到整体的生活水平,生活只会越过越差,人也只会越来越穷。 人之所以穷,不在于他能赚多少钱,而在于他的想法和行动。没有掌握财富的底层逻辑,一辈子也只能打工。人类意识的流向,就是金钱的流向,决定一个人贫富的关键,往往就在于人的思维。 刘震云在《一句顶一万句》中说:“真正能发大财的人,一定是偏财,财富是对你认知的奖励,但不是对你勤奋的补偿。人生的成就,10%靠勤奋取得,90%靠正确的选择。 书中的每一句话,都充满着真知灼见,也都是谋局处世,安身立命的妙计良策。想要提高食物链上的位置,就要先提高认知链上的位置。 2011年,刘震云凭借《一句顶一万句》获得第8届茅盾文学奖,更被称为“中国版《百年孤独》”。字里行间写尽了人生百态,言语通俗,寓意深刻。 精装版 一句顶一万句
你是一点也不了解底层人们的累呀
打工是发不了财的,省吃省喝也发不了财,只有偏财才能发财
胡说八道
这家挺有意思,就会喘气的就一个动员出去吃的她
说的好有道理啊!已拉黑
绝大部分有钱人都是丧尽天良,泯灭人性
穷人有点爱好反而更有上班赚钱的动力
这人有没有被请喝茶啊?现在不断刺激消费,他居然让人省吃俭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