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花器大多底部刻有数字,从一到十,自成一体,本件亦属此类。相比之下,钧窑碗、盘、瓶等器无此规律。与宋、金、元其他瓷器不同,钧瓷花器须以模製胎,成器不失毫厘,可见官造之严谨。若论风格、品质,此类花器产烧时间甚短,尚无递嬗。十五世纪前,未见此等官製规格,至各窑口依旨产烧,花器形制、尺寸方有明确。永乐帝自南京迁都北京,新建宫室,亟需瓷器陈设,是故大量产烧。为迎天子,紫禁城于1417年动工,1420年基本竣工,自此皇室迁居。
本件器形为渣斗,古已有之,宋代时兴,原用于宴桌盛装渣滓。本件底部开孔,可疏水通流,乃作花盆。除花盆、花樽外,钧台窑仅产烧少量食器,如盌、盘及高足盌等,与明初景德镇所产相类,然产量截然不同;景德镇产瓷秀巧,常为桌面用器,而钧窑胎体厚重,更宜园艺摆弄。时至宣德,景德镇渣斗仍为渣滓容器,底部密封2。
底部开孔后,盆内可填入土壤育植花卉,置于室内时,盆底须添盆托以盛盆孔渗水。若盆呈长方、六方或菱花式,盆托随形。若遇圆形者,有如此件,则以钧瓷名品鼓钉三足盆托为配。器底数字疑与尺寸相关,然刻字缘由尚不明晰。有说以数字匹配花盆与盆托,或对应成器与匣鉢,亦有说以数字标示等级,其时社会等级森严,此说不无道理。
本件底刻数字,釉色似流霞幻彩,为官钧经典。釉层緻密,光线折射呈天蓝,釉药含铜,氧化还原呈赤紫,浓淡斑驳,氤氲漫染如雾岚,是为钧台窑独创釉色。永乐一朝,景德镇窑试新出奇,然所产皆不可与之媲美。官钧釉面有不规则线状釉痕,中国称「蚯蚓走泥纹」,可见本件,或为出窑后冷却过程中形成,恰如冰裂纹之于官青釉,本是釉中瑕疵,反成就官钧瓷器独有之美。(文/选自 康蕊君 《天外綺色》)
尺寸:d. 23.5cm
来源:苏富比2024秋拍《小听颿楼藏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