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石油专家王德民,因为长得英俊,追他的女孩排成长队,他烦得眉头紧皱,放出话去:想跟我结婚,必须答应2个条件!谁料,这俩条件一出,吓跑一大群女生。 2013 年,一张北京石油学院学生注册卡上的照片,在网络上掀起波澜。 照片的主角是一位老人,眉眼深邃,鼻梁高挺,混血儿的基因在他身上留下了鲜明的印记。网友惊呼,这不就是“科学界吴彦祖”吗? 照片中的人,正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德民。 不过对他来说,容貌只是皮囊,与他为祖国石油事业奉献的一生相比,不值一提。 王德民的少年时代,是在身份认同的挣扎中度过的。 中瑞混血的出身,让他在同龄人中显得格格不入。“二毛子”的绰号,更像是一道无形的屏障,将他隔离在外。 父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他深知,只有真正融入中国社会,儿子才能找到归属感。“你是中国人”,父亲语重心长地告诉他,“要学好汉语,才能真正成为这个国家的一份子。” 从那以后,王德民主动远离母亲熟悉的英语环境,一头扎进汉语的海洋。 刻苦的学习,让他很快掌握了流利的汉语,也为他日后的人生选择埋下了伏笔。 然而,身份的标签,如同挥之不去的阴影,始终伴随着他的求学之路。 高中保送资格被顶替,高考以近乎满分的成绩被清华、北大拒之门外,毕业后留校任教的机会也被迫放弃……命运一次次将他推向深渊,却又一次次见证了他的坚韧与顽强。 “只有扎根越深,才能长成苍天大树!”面对接踵而来的挫折,王德民没有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他主动申请前往条件艰苦的基层,因为他深知,祖国广袤的土地,才是他实现梦想的舞台。 1959年,大庆油田的发现,点燃了王德民心中的希望之火。他毅然放弃了相对安逸的生活,主动请缨前往条件艰苦的松辽油田。 “就他那样的,能吃苦吗?”面对质疑,王德民只是笑了笑,撸起袖子,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一线工作中。 在油田的日子,是艰苦的,也是充实的。 王德民白天与工人们一起奋战在井场,晚上查阅资料,学习先进技术。他把自己完全融入到石油工人的队伍中,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松辽法”油井压力计算公式的推导,是王德民在科研道路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这一公式的精度是国际通用测油法的两倍,极大地提高了油田的开采率,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963年,年仅27岁的王德民,亲眼见证了新中国石油工业的腾飞。这一年,中国正式宣布告别“洋油”依赖,基本实现石油自给自足。 看着滚滚流淌的石油,王德民激动得热泪盈眶。他知道,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在事业蒸蒸日上的同时,王德民的爱情也悄然来临。然而,这位年轻有为的石油专家,对爱情却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不追求浪漫,只求理解与支持。 “婚后,我没时间陪你逛公园。”“无论何时,你都不能打扰我读书。”面对王德民近乎“直男”的择偶标准,大多数女孩都望而却步。 直到王日英的出现,打破了王德民平静的生活。在一次职工晚会上,王日英主动上前,向王德民表达了敬佩之情。 “你真不简单!”王日英说,“我记得你为了给井口保温,脱下棉衣差点冻僵。” “你不觉得我很傻吗?”王德民笑着问道。 “不,我觉得你是个大英雄!”王日英的回答,让王德民的心头一热。他看到了这个女孩眼中的真诚与坚定,也看到了她对自己事业的理解与支持。 一年后,王德民与王日英携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婚后的生活,平淡而幸福。王日英用无微不至的关怀,为王德民撑起了一片宁静的天空,让他可以心无旁骛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 特殊时期,王德民和家人遭受了不公正待遇。 面对困境,王日英始终默默守护着丈夫,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重担。 逆境没有压垮王德民,反而激发了他更加顽强的斗志。他将对祖国和家人的爱,全部倾注到科研工作中。 经过无数次试验,王德民研制出的聚合物驱油技术,将石油采收率提高了40%,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王德民的成就,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面对国外高薪的诱惑,王德民不为所动。“我的工资不高,但够我花。”他坚定地说,“能让我施展才华的地方,只有中国!” 王德民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也是爱国的一生。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科学家的担当,什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 2016年,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王德民星”。这不仅是对王德民个人成就的肯定,更是对他爱国情怀的最高褒奖。 如今,王德民院士虽已年过八旬,但他依然活跃在科研和教育的第一线,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石油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