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刘厥兰奉命去炸鬼子碉堡,没想到一时着急把炸药包放错了地方,轰隆一声巨

冷亦聊文化历史 2024-10-07 15:47:35

1941年,刘厥兰奉命去炸鬼子碉堡,没想到一时着急把炸药包放错了地方,轰隆一声巨响后,碉堡虽然完好无损,但是大家却乐得合不拢嘴! 这年2月,八路军山东纵队2团奉上级命令担负攻占徐家楼据点的任务。 该据点位于鲁中山区,日本鬼子倒也会因地制宜,他们就地取材,利用石块垒起了坚固的碉堡,再辅助于村庄本来就有的石头围墙,真可谓易守难攻,固若金汤。 这还不算完,在碉堡四周各留了一个射击口,鬼子早就架好了重型机关枪,等待我军的冲锋。面对这样的碉堡,每次我军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日本鬼子依托碉堡进行进攻和防御的同时,八路军爆破理论及技术的需求,也在倒逼之下突飞猛进。其中的翘楚当属2团副团长王凤麟。 王凤麟于1935年进入了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爆破工程,学成归来后一直在前线部队从事相关工作,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王凤麟深刻知道这个道理,他特别注重爆破人才的培养,老兵刘厥兰就是他最得意的门生。 在战斗前夕,王凤麟与刘厥兰反复研究了爆破策略,还是一如既往使用“内爆”战术。内爆就是由爆破手摸到碉堡跟前,使用凿子、锤子、撬棍等工具在碉堡上砸出一个缺口,将炸药包扔进去进行爆破。 这种战术的优点是一旦投掷进去了炸药包,爆炸威力大,敌人伤亡大,爆破极为彻底;缺点就是实施起来难度极大,首先是前进到碉堡边上谈何容易,再次是要在坚固的碉堡上弄出缺口,需要经验极其丰富的爆破手,同时满足“快、准、狠”的要求方可实现。 果然,王凤麟先后派出了几个爆破手,都在前进的路上被碉堡内的火舌击中而牺牲。王凤麟无奈,只得派出了“杀手锏”刘厥兰。 在全力的火力掩护之下,刘厥兰扛上炸药包,从另外一个方向进入了围墙之内。 在王凤麟的计划中,他让刘厥兰将炸药包放置在围墙与碉堡之间的凹处内,点火引爆之后快速撤离,可以实现爆破与安全两不误的效果。 信心满满的刘厥兰一进入围墙内就点燃了导火索,本来这是充分利用时间差的最好办法,将炸药包放置到预定位置后,自己迅速离开,然后炸药包迅速爆炸,最大程度保证自身安全,同时完成爆破任务。 不过当时天色已黑,刘厥兰反复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王凤麟所说的凹处。随着时间一秒一秒的流逝,一直以沉稳冷静、心理素质极佳著称的刘厥兰也开始慌了起来,不自觉的流出了冷汗。 如果再继续寻找下去,也许最终能找到凹处,可是导火索马上燃烧完毕,时间不等人,如果不继续寻找,随便放一个位置,那么爆破目的很可能无法实现。 时间异常紧迫,容不得刘厥兰细细思索,他心想反正围墙里面的位置离碉堡很近,即使不能取得最理想的效果,怎么着也会炸死好几个鬼子吧,就直接把炸药包放置在了围墙底下,然后迅速撤离。 很快,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响起。王凤麟拿着望远镜不自觉地踮起了双脚,他想在第一时间看看日本鬼子碉堡被炸的“惨状”。 可惜事与愿违,爆炸声停止了好久,碉堡依然完好无损,倒是外面的围墙被炸掉了好大的一段。 “你怎么搞的,让你去炸碉堡,怎么只炸了围墙。”王凤麟气急败坏的质问刚刚回来的刘厥兰。 刘厥兰也非常自责,特别是想到之前牺牲的几个爆破手,他恨不得立即抽自己几个大嘴巴子。 正在此时,两人同时感觉到了异常,来自碉堡的枪声停止了。王凤麟如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但既然日本鬼子给了机会,怎么也不能让这煮熟的鸭子飞走了。 “同志们,跟我上,冲啊!”随着王凤麟一声令下,战士们如猛虎下山一般,冲向了碉堡。 就在我军冲锋的过程中,碉堡内的敌人依然没有任何动静。等到达碉堡里面时,战士们眼前的一幕让大家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只见日本鬼子们东倒西歪的,要么躺着,要么趴着,总之全部在地上,完全失去了战斗力。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战士们立即“笑纳大礼”,端起枪支三下五除二送这些日本鬼子上了西天。 原来,刘厥兰在碉堡下面放置的炸药包爆炸之后,虽然没有直接炸死日本鬼子,但爆炸产生的巨大的冲击力却将他们全部震晕。 对于八路军部队来说,在敌人醒来之前,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将其彻底解决掉。 有了这次实战经验,刘厥兰与王凤麟改变了战法,通过这种“外爆”的形式达到全歼碉堡内敌人的目的,从而大大减少了伤亡,加快了我军胜利的步伐。

0 阅读: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