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北民主联军前期的屡战屡败,到后来的东野(四野)百战百胜,这种由弱到强、由败到

界嘉与过去 2024-10-08 16:22:58

从东北民主联军前期的屡战屡败,到后来的东野(四野)百战百胜,这种由弱到强、由败到胜的转变,黄克诚居功至伟! ——“坚决不要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让开中间,占领两厢,建立稳固的东北根据地!” 这是四平保卫战前,西满军区司令员黄克诚发给东北民主联军林司令员的电报中,所写的一段话。 黄克诚坚决要求林司令员放弃所谓的“马德里防线”,将部队撤回根据地进行剿匪、土改、扩充兵员、以及建立地方政权,稳扎稳打,巩固后方! 林司令员哪会不晓得这些道理? 林司令员哪会不明白这些措施的必要性? 林司令员哪会不知道所谓的“马德里防线”面对20万敌军的进攻,完全是不堪一击…… 但他却非常无奈,他不能对黄克诚明说——这是中央下定决心,力求打赢的一场政治战! 尽管做为军事家的他,明明知道这场仗必败无疑,根本不可能打赢,更不会在谈判桌上加分,结果只会是在谈判桌上加倍失分,但他却不得不去服从这个决定…… 林司令员太了解黄克诚将军倔强的个性了! 所以,他的做法是——大战之前,既不责怪黄克诚干扰了指挥员的决心,对黄克诚的意见却也不置可否! 因为他知道,倔强的黄克诚收不到自己答复,必定会直接上书中央,直陈建议! 这是林司令员希望看到的结果,尽管之前,他已经这样做过,但被驳了回来。所以,他内心里是非常赞成黄克诚再去试上一次的! 黄克诚果然是越级上书了,可电报发出近十天,却根本没等来回电…… 林司令员明白了,这一仗是打定了,他只能抓紧时间进行力所能及的部署。既然非打不可,怎样才能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终于,最佳时机一到,上午在电报中还在说:“……正与敌逐房逐街争夺,防线正在收缩中!” 傍晚却先斩后奏,电报中写道:“固守四平的可行性已不复存在,我部正在撤退中。” 然后命令各部队依次交替掩护,撤出四平。 虽然一路上都遭到新1军、新6军凶猛的尾随攻击,但最终还是渡过松花江,成功北返! 正是四平保卫战的失利,使得全党全军受到了极大的震撼,痛定思痛,才最终摒弃了—— “迅速占领东北,与国民党在关内展开决战。”的速胜思想,使得经略东北的方针最终回到了正确的道路上! 正是黄克城在战前上书中央的这份电报,在战后被政治局拿出来摊在桌面上,集体讨论,并最终一致通过—— “……坚决不要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让开中间,占领两厢,建立稳固的东北根据地!”成为了最终夺取东北胜利的战场指南! 1948年11月,辽沈战役结束后,罗荣桓政委在野司的总结会上回首往事,检讨得失,将黄克诚大将两年前的这封电报称之为——“照镜子,正衣冠!”

0 阅读:69
评论列表
  • 2024-10-08 21:18

    黄大将坚决要求林元帅,你确定?

  • 2024-10-08 22:17

    “一点两面”、“三三制”、“四快一慢”、“四组一队”、“三猛战术”、“三种情况三种打法”是战神林彪在长期的军事斗争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适应当时技术条件的克敌制胜的战术原则。难能可贵的是,这些本来应该由师、团一级,至多不超过军一级的军事主官概括总结出来,却有劳他这位总司令来完成这些“形而下”的具体方法。在他沉默寡言、惜言如金的背后,对这些战术原则的贯彻却长了一张“婆婆嘴”。四野部队中的同质化、均质化现象相当突出。其实,六大战术原则中,只有“三三制”是纯战术的,其他则偏于战役,当然是在战术基础上的战役原则。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林彪还是中国现代战争意义上的“大数据”鼻祖:攻击锦州能把兵力配置精细化到营一级;在胡家窝棚的仓促遭遇战斗中,仅仅根据战斗缴获中:被俘人员官兵的比例(官>兵)、长短枪的比例(短>长)即推断出此地为敌人的高级指挥机关。这些功力恰与40年后,以色列的军事理论家、军事史学家马丁·范克里韦尔德在《战争指挥》里的某些理念不谋而合。 正因为这种实力和战功,即使受他“叛逃”事件的影响,在历次裁军中,四野部队得到保留的最多,重点建设的部队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