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臣于谦,家中竟如此清贫?!”1457年,于谦被冤杀后,锦衣卫带着抄家的旨意气

星灿啊 2024-10-08 20:40:03

“罪臣于谦,家中竟如此清贫?!”1457年,于谦被冤杀后,锦衣卫带着抄家的旨意气势汹汹地闯入他府邸,本以为能满载而归,却不想翻遍各个房间,只搜出一些简单的家具和几件打着补丁的衣服。正当众人疑惑不解之时,发现了一间门窗紧闭的小屋...... (信息来源:蔡静著. 中国皇帝全传 下 宋元 明清[M]. 2022) 1457年,北京城,寒风凛冽。往日繁华的于府,此时却门庭冷落,一群锦衣卫正忙着翻箱倒柜,脸上写满了失望。他们奉命抄没于谦的家产,本以为能满载而归,却不想这曾经权倾朝野的兵部尚书,家中竟是家徒四壁,一贫如洗。就在他们准备收队之际,一间紧锁的小屋引起了注意。 破门而入,只见里面整整齐齐地摆放着明代宗御赐的蟒袍和剑器,除此之外,别无他物。锦衣卫面面相觑,谁也没想到,这位为国尽忠的大臣,最后留下的只有这两件象征着荣耀与恩宠的物品,令人唏嘘不已。 于谦,明朝的一代名臣,以“两袖清风”著称于世。他的一生,是为国为民的一生,也是与贪腐势力斗争的一生。他的悲剧结局,令人扼腕叹息,更引人深思。 于谦初入仕途,便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气魄和担当。明宣宗时期,他随驾亲征,面对叛军,毫不畏惧,慷慨陈词,怒斥其罪行,令叛军首领羞愧难当,最终选择投降。这件事,让于谦声名鹊起,也展现了他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 在地方任职期间,于谦勤政爱民,事事亲力亲为。无论是水灾旱灾,还是田间地头,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他走遍了自己管辖的每一寸土地,对百姓的疾苦感同身受,因此深受百姓爱戴,被尊称为“父母官”。 于谦的才华和人品,也得到了当时朝中重臣“三杨”的赏识。每次于谦上奏的折子,“三杨”都会优先批阅,因为他们知道,于谦所奏之事,一定是关乎国家社稷和百姓福祉的大事,绝非阿谀奉承之词。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于谦为官,一心为公,不谋私利,是难得的清官。 然而,在那个权力倾轧的年代,正直往往意味着树敌。明英宗时期,太监王振专权,朝中官员纷纷巴结,为其搜刮钱财。唯独于谦不为所动,当王振暗示他也要“表示表示”时,于谦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臣只有两袖清风!”这句掷地有声的话,展现了于谦不畏强权、坚守原则的勇气,却也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后来,御史李锡为了讨好王振,弹劾于谦,但遭到了百姓的强烈反对。百姓自发上街游行,要求释放于谦,最终李锡不得不灰溜溜地撤回了弹劾。这件事,足以证明于谦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和威望。 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被俘,国家危在旦夕。在这危急关头,又是于谦挺身而出,力排众议,拥立明代宗朱祁钰为帝,稳定了朝局。随后,他亲自部署北京城防,粉碎了瓦剌军队企图攻占京城的阴谋,保住了大明江山。 在这场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战争中,于谦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爱国情怀。他指挥若定,运筹帷幄,最终取得了胜利。可以说,于谦是力挽狂澜的英雄,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脊梁。 然而,功高震主,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于谦的功绩和威望,也让一些奸臣感到忌惮。他们害怕于谦功高盖主,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于是便千方百计地想要除掉他。 于谦性格刚直,眼里容不得沙子。他看不惯官场的腐败和黑暗,更厌恶那些溜须拍马、阿谀奉承之徒。他曾经说过:“大丈夫立于世间,当以忠义报国,岂能为蝇头小利而折腰!”正是这种刚正不阿的性格,让他得罪了不少人,也为自己最终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明代宗病逝后,明英宗复辟。徐珵、石亨、曹吉祥等人趁机落井下石,诬告于谦谋反。明英宗虽然知道于谦是忠臣,但最终还是抵挡不住奸臣的谗言,下令将于谦处死。 一代忠臣,就这样含冤而死,令人扼腕叹息。于谦死后,百姓无不悲痛,纷纷为他鸣冤。而那些曾经陷害于谦的奸臣,最终也都没有好下场,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于谦的一生,是清廉正直的一生,是为国为民的一生,也是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他“两袖清风”的为官之道,至今仍为后人所敬仰。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在那个时代,坚守原则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而正直和善良,在权力的游戏面前,往往显得苍白无力。 于谦虽然离开了人世,但他的精神却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两袖清风”的故事,也成为后世清官廉吏的典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和人民奉献自己的力量。

0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