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腾退为什么那么难?(1)

绿居在北平 2024-10-09 12:21:25
北京城现在的腾退应该如何去认识,对腾退的补偿政策应该如何看待,怎样做才能把腾退工作做好,以便让腾退顺利进行,应该是腾退有关各方十分关心的问题。于是我们发起了梳理老北京住房发展历史的活动。 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走访了许多位老街坊,简单了解了如下的老北京住房情况。让我们沿着历史的脉络,回顾北京直管公房的发展历程,结合某些具体案例,深入回顾下那段本该、应该、更该尊重的历史。 一、解放初期的艰难起步 解放初期,国家百废待兴,一穷二白。北京作为重要的城市,面临着巨大的住房压力。为了解决市民的居住问题,国家尽最大努力拿出一部分资金来建房。这些新建的房屋统一交由房管部门管理,用于分配给有住房需求的市民。这一举措体现了国家对人民基本生活需求的高度重视,也是解决住房问题的初步尝试。 在这个时期,企业也开始在住房问题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条件的企业在完成上缴国家资金后,在保证企业正常生产和完成国家下达生产任务的前提下,可以建房解决本单位职工的住房问题。企业的参与不仅为职工提供了稳定的居住环境,也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同时,社会全体和市民也积极响应号召,将自家闲置的房屋交给当片房管部门管理,由房管所租给无住房的市民家庭居住。此外,有闲置空房的私人也可以将房子直接租给其他市民居住,这种被称作 “京租房” 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住房压力。还有一些家庭用城墙砖自己搭建房屋,虽然未经房管部门审批,但在当时得到了默认许可。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为解决北京市民的住房问题提供了多元化的途径。 二、严格的职工住房分配标准 在那个年代,企业单位职工的住房分配有着一套严谨的流程。职工参加工作的年限、年龄、当下住房情况、家庭成员组成及户口情况、子女的大小及性别等多项因素,都会被逐项查实登记并汇总评分。经过层层筛选,确定全厂符合分配住房条件的职工后,再按照评分进行大排行。为确保公平公正,最少要张榜公布三次,在没有异议的情况下,才能最终确定可以分配住房的职工名单。 例如,老张是一位老北京的工厂职工,在六七十年代参加工作。那时,他一家几口住在一个狭小的私房里。随着家庭人口的增加,住房变得越来越拥挤。按照当时的住房分配政策,老张向单位提出了住房申请。单位根据他的工作年限、年龄、家庭人口等情况进行了审核和评分。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和公示,老张最终获得了单位分配的住房。这套住房虽然不大,但对于老张一家来说,却是极大的改善。 

0 阅读:61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