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与安禄山是“发小”,两人的人生轨迹几乎是相同的,两人一起发动叛乱,也都称过帝,掌握过政权,可他的名号却鲜为人知。
他就是唐朝叛臣——史思明。虽然与安禄山有着相同的经历,但他却是武力值被忽略的那一个。两人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甚至连死法都是一样的,都是被自己的儿子亲手了解。那么史思明的儿子究竟为何要杀害自己的亲生父亲呢?
政治道路一路高升说起史思明,他出生于突厥的某个部落,是实实在在的突厥人。有着与生俱来的游牧民族的特点,性格也是急躁乖张。碰巧的是,他比安禄山早出生一天,两人又是同乡,所以二人自小便是很要好的伙伴。
成年之后,史思明成为了一名打探消息的骑兵,每次派遣他出去打探消息,他总能收获一些不为人知的消息。又因他自身通晓六种语言,所以他被破格升为互市牙郎,专门负责边境贸易等事务。
可他一个突厥的游牧之人,为何会成为大唐的将军呢?这一切都还要从史思明欠钱开始说起。736年,史思明因无力偿还官府的债务,所以打算潜逃到奚部。不料在潜逃的过程中,史思明被奚部的士兵发现,士兵想要杀掉这个来历不明的人。
结果史思明灵机一动,谎称自己是大唐派来和亲的使者,要见奚部的头领。士兵看他的样子不像是说谎的样子,便赶紧将他带到了奚王的面前。到了奚王面前,史思明更是拿出了大唐使者的气势,说自己的身份高贵,不必向他下跪。
奚王听后非常的气愤,但碍于大唐的势力,所以用最高的礼节接待了史思明。可史思明是打着和亲的名号来的,自然是要带着和亲的队伍去大唐。等快要到大唐的城外时,史思明派人联系了当时驻扎在城外的军使,两人联合用计谋将奚过来的士兵与大臣们合力斩杀俘获。
而史思明也因为这件事情,被节度使张守珪收入麾下,从此开启了他在大唐军中的生涯。说来也奇怪,自从被张守珪收入门下之后,史思明的政治道路可谓是平步青云,仅仅用了不到六年的时间,就将自己升为了大将军。
他的军事才能得到了皇帝的赏识,渐渐地权利与地位越来越大,而史思明的心里也发生了变化。他有了不该有的心思,并与自己的老乡安禄山一同谋划了那场惊动史实的政治变动。
发动政变,开始叛乱关于史思明发动这场政变的原因是多种的,那个时候的唐朝,由于皇帝过于宠信宦官和重用奸臣,导致朝政腐败,中央政府的权威和效率下降。这便为地方将领的反叛提供了土壤和养分。况且史思明本就是突厥人,与唐朝时期的汉人不同。在唐朝的统治下,边疆民族和汉族之间的矛盾时有发生,这也成为了史思明反叛的一个重要原因。
并且,史思明早就对朝廷里的一些做法不满,加上自己的母族与大唐总有冲突,所以便策划了这次的政变。史思明本就是因为军功才能提携到如今的位置,可由于皇帝不断的猜疑他,甚至还有宦官进言说要杀了史思明。
这让史思明忍无可忍,对唐朝中央政府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和不信任。而之前安禄山的反叛成功,使得原本效忠唐朝的地方将领看到了另立山头的可能,史思明在安禄山死后继续反叛,部分是受到了安禄山成功的影响。
而史思明本就是一个追求权力与欲望的人,再加上自己作为一个有军事才能的将领,有那么多的军功在身。随着他在军中地位的提升,他的野心也在不断增长。
只是,在安禄山死后,史思明继承了安禄山的政权,称自己为皇帝。在他称帝之后,史思明处处效仿天子,但也只是东施效颦。所谓的那些政策全部都是摆设,根本就没有办法处理事务,为此还招来了许多的嘲笑。
或许令史思明也没有想到的是,他这个所谓的皇帝还没有当上多久,就会死于自己亲生儿子的刀下。
史思明在761年准备攻打陕州时,命令自己的儿子史朝义率军先行。儿子的军队在陕西遭到唐朝军队的顽强抵抗,损失惨重。史思明对此非常愤怒,认为是儿子在前面消极怠工,并扬言要杀掉儿子及其部下。史朝义得知这一消息后,感到非常害怕,担心自己会遭到父亲的杀害。
在史思明驻扎在鸣沙时,史朝义的部将骆悦和蔡文景劝说史朝义先发制人,以免被史思明杀害。史朝义在犹豫之后,最终同意了这一计划。骆悦和蔡文景率领精兵300人进入史思明的营帐,在史思明熟睡时将其逮捕。史思明在被逮捕后,试图说服骆悦等人,但未能成功。最终,史朝义下令将史思明缢杀。
其实,史朝义自己也是有私心的,虽然自己已经贵为太子,但父亲对他的宠爱远不如对另一个儿子史朝清。史思明也曾打算杀掉史朝义或剥夺他的太子之位,立史朝清为太子。而这样不确定的继承性导致了史朝义的不安和恐惧。
况且,史思明性格残暴,对部下和亲族都极为严厉,甚至经常威胁杀害他们。这种统治方式使得他失去了许多人心,包括他的儿子史朝义。大臣们的心都纷纷倾向于史朝义,这也成为了史朝义弑父的底气之一。
史思明被杀后,史朝义隐瞒了史思明的死讯,直到回到范阳后才宣布继位。这一事件标志着史朝义的权力上升,但同时也加速了叛军的内部矛盾和最终的失败。
虽然史思明与安禄山发起的安史之乱被镇压,但这场政治变动也直接将盛唐推向了无尽的深渊。从那以后,大唐的的情况不盛从前,与之而来的是藩镇割据、宦官专政以及党争之祸,大唐从此走上了下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