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62岁章太炎穷得连2块钱的烟都买不起。43岁杜月笙掏出1000大洋,

凌统看趣 2024-10-09 18:34:08

1931年,62岁章太炎穷得连2块钱的烟都买不起。43岁杜月笙掏出1000大洋,想请他写篇文章,章太炎:不写!几月后,章夫人瞒着丈夫,笑眯眯地收下了1000大洋。 有一天,章太炎的得意门生陈存仁急匆匆地来到先生家中,带来了一个让章太炎感到十分不快的消息。 杜月笙,上海滩的青帮大佬,希望请章太炎为他写一篇文章,愿意出1000大洋作为酬劳。 杜月笙的名字在上海滩可谓如雷贯耳。作为青帮的领袖,他在黑道与白道之间游刃有余,掌控着庞大的地下势力,也在商界和政界有着深厚的影响力。 尽管他行侠仗义,为百姓排忧解难,甚至资助过不少抗日行动,但在章太炎的眼中,杜月笙不过是一个“帮派头目”,是一个不学无术之徒。 如此背景的人物,居然想请他这位国学大师为其撰文美言?简直是对他的侮辱! 面对陈存仁的请求,章太炎态度坚定且严厉:“杜月笙这种江湖混混,怎么能入我的眼?我岂能为了钱去为他歌功颂德? 这件事,休要再提!”他的声音虽然不高,但字字铿锵,透着一股不可撼动的坚毅。 陈存仁知道先生脾气刚烈,轻易不会改变主意,但他也深知先生一家生活困苦,常常入不敷出。他于是打定主意,不再急于劝说,而是耐心地跟章太炎讲述杜月笙的另一面。 “先生,杜月笙虽然是道上混的,但他确实是个有作为的人。 您可知道,他曾多次救济穷人,帮助无家可归的灾民?在上海滩,百姓们都对他心存感激。 前几年,他还出资资助了许多抗日的爱国行动,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保护过一些有身份的人。” 章太炎听完,眉头微皱,沉默片刻。他虽然不愿与帮派头目有瓜葛,但对于陈存仁所说的这些事,他也有所耳闻。 作为一名有民族大义的知识分子,章太炎内心深处还是认可杜月笙在某些领域的贡献的,尤其是在国难当头之际,杜月笙的义举确实赢得了不少人的尊敬。 尽管如此,章太炎依然不愿因为金钱而妥协。 于是他轻轻叹了一口气,对陈存仁说道:“他若真是行善积德,便让他自有好名声。此文,我写可以,但我不能收他的钱。” 章太炎的语气很坚定,陈存仁心中也隐隐松了一口气。毕竟,能够让先生同意动笔,已经是很大的突破了。 可是一想到先生一家每日的窘境,陈存仁又感到心酸。他心中暗自盘算:先生不愿为钱折腰,但章夫人却为一家生计操劳,或许从她那里能找到解决之道。 几日后,陈存仁再次登门拜访。这次,他特意带了1000大洋,直接交给了章夫人。 章夫人一开始推辞,但陈存仁耐心劝道:“太炎先生的性情您也清楚,他一生耿直清高,不肯为金钱所动。 但这些钱,并非为了让先生违背自己的原则,而是为了让您和先生过上稍微好一些的生活。您只管收下,瞒着先生就是了。” 章夫人沉默了许久,想到家中窘迫的境况,心中一片挣扎。 最终,她轻轻点了点头,将那一叠银元收入怀中,默默地收好,心中却对先生的固执感到又敬佩又心疼。 而此时,章太炎并不知道家中已悄然发生了变化。他开始着手为杜月笙撰写那篇文章。 在书房的灯光下,他一字一句地挥笔,力求公正,既不歌功颂德,也不一味批评。 而是站在历史和道义的高度,客观地评述了杜月笙的种种行为,尤其着重描写了他在民族危难时所做出的贡献。 文章完成后,陈存仁拿着章太炎的手稿,带着一脸欣慰的笑容离开了章家。 他知道,这篇文章不仅仅是为了杜月笙,更是为了让世人明白,在那个乱世中,不论出身如何,一个人所做的善事和贡献,才是评价他的真正标准。 可章太炎始终不知道,那1000大洋,早已默默地进入了他家的生活。 而他坚持的那份原则与清高,正如那篇文章中的每一个字,流淌在他与这个复杂时代的交汇处,留下了一段令人深思的佳话。 日后,当杜月笙读到这篇文章时,心中也不禁对章太炎生出几分敬佩。 他知道,这位国学大师并没有因金钱而动摇自己的信仰,反而以公正之心写下了那篇文章。这不仅仅是对他个人的评价,更是对那个动荡时代中每一个追求正义与良知的人的肯定。 这段往事,便如一缕清风,穿过历史的尘埃,留下了余韵袅袅。#说TA##生活##历史#

0 阅读: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