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越南副主席黄文欢经巴基斯坦逃到中国,儿子后来成副部级,1989年带母亲

达拉看国际 2024-10-09 23:29:43

1979年越南副主席黄文欢经巴基斯坦逃到中国,儿子后来成副部级,1989年带母亲、儿子来华与父亲团聚。

1979年,越南政治家黄文欢在国内医院被诊断患有肺部疾病,最初被认为是结核病。然而,他的病情并未得到有效控制。为了寻求更好的医疗条件,他于7月前往中国接受进一步检查。抵达中国后,黄文欢在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进行了全面的医学评估。 经过详细的诊断,中国的医疗团队发现他的疾病并非肺结核,而是已经进入晚期的肺癌。这一发现使得他的治疗方向发生了重大改变。面对病情的严峻性,医院为他制定了积极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等综合手段。医护人员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专业水平,全力以赴地进行救治。 在中国医疗团队的精心治疗下,黄文欢的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他原本被认为生命所剩无几,但在301医院的治疗下,他的生命延长了12年。这段时间里,他不仅得以改善生活质量,还继续关注中越关系的发展。

1989年的夏天,已成为越南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的黄日新,带着年迈的母亲和年幼的儿子,从河内飞抵北京。黄日新此行,为的是与流亡中国已有十载的父亲黄文欢重逢。这对久别重逢的父子,都为这个时刻等待已久。 当年,黄文欢因反对黎笋的反华政策,被迫流亡海外。十年间,他与妻儿音讯断绝。如今,中越关系有所缓和,这才有了黄日新一家三代团圆的机会。远在北京的黄文欢,一直在王纪湖等老战友的关照下安度晚年。王纪湖和同志们对黄文欢照顾得无微不至,让他吃好睡好,把他当亲人看待。 尽管中越关系曾一度跌入冰点,但仍有许多中国朋友一如既往地关心黄文欢。这份深厚的情谊,源于黄文欢为中越友好事业付出的心血。当年,黄文欢曾任越南首任驻华大使,为促进两国关系亲力亲为。之后,即便在反华声浪甚嚣尘上之时,他仍坚持维护中越友好。时至今日,两国关系重回正轨,黄文欢功不可没。 王纪湖特意安排了一间设施齐全的房间,让黄日新一家住下。晚餐桌上,有黄文欢最爱吃的几样家乡菜,都是王纪湖亲自下厨。王纪湖知道,黄文欢年事已高,牙口大不如前,便格外用心烹制,将菜肴中的硬梗去尽,保留最鲜嫩可口的部分。黄日新看着父亲吃得津津有味,知他在北京的这些年真是受到了中国同志无微不至的照料,心中万分感激。 数十年风雨兼程,两鬓斑白的黄文欢紧紧握着儿子的手。他深知,自己这一生坎坷不平,若非中国朋友的帮助,真不知会落得何种境地。如今,看到儿子事业有成,还能带着全家来与自己团聚,这份迟来的幸福,让他倍感珍惜。 黄日新已打定主意,要继承父亲的遗志,为中越友谊做贡献。他暗想,这次回去后,一定要多做工作,推动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毕竟,中越友好的大计,不仅关乎两国人民的福祉,也关乎自己一家人的前途命运。有朝一日,但愿中越两国能像自己家这样,再无隔阂,其乐融融。 在心愿已了的欣慰中,黄文欢笑着举起酒杯,一家人就这样其乐融融地度过了难忘的北京之夜。这对流亡异国的父子,此时无比庆幸,几经沧桑,终得一家团圆,共享天伦之乐。这一刻,北京城里灯火璀璨,是他们漂泊一生后终抵达的温暖港湾。

1991年5月18日,黄文欢笑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86岁。他临终前留下了一份名为《几句嘱咐》的遗嘱,表达了对未来的期望和嘱托。这份遗嘱凝聚了他一生的智慧和对事业的不懈追求,体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 这位革命家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早年积极投身于革命运动,为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奋斗了几十年。在国内外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不畏艰险,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智慧。他曾参与过多次重要的会议和决策,为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选择将自己安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这座公墓是许多革命先辈的长眠之地,象征着他们为国家和人民奉献一生的崇高精神。葬礼当天,各界人士纷纷前来悼念,缅怀他的丰功伟绩。人们手持鲜花,神情肃穆,表达着深深的哀思。

0 阅读: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