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5月,众叛亲离的吴佩孚,逃到军长于学忠的驻地邓县。于学忠召集手下开会,

文山聊武器 2024-10-10 00:07:39

1927年5月,众叛亲离的吴佩孚,逃到军长于学忠的驻地邓县。于学忠召集手下开会,师长阎得胜说:“吴大帅在此,目标太大,恐怕会引来冯玉祥和南方军的夹击。” 1926年夏,国民革命军在广州宣誓出征,正式拉开北伐战争的序幕,目标是推翻北洋军阀,实现全国统一。八月底,第四军叶挺独立团等先遣部队突破敌军防线,迅速进入湖南境内,攻势锐不可当。8月27日清晨,北伐军攻占战略要地汀泗桥,打开了通往武汉的门户,为后续部队的推进奠定了基础。 面对强大的攻势,吴佩孚迅速前往武汉,希望组织起有力的防御,但此时他的实力已大不如前。九月初,北伐军快速推进,抵达武昌附近,吴佩孚无法扭转战局,只能选择撤退,乘坐装饰华丽的专列离开。然而,意外发生:前方两列火车相撞,铁路被阻断,他的专列无法继续前行。 情势紧迫,他不得不弃车而行,改乘轿子匆忙撤离。途中,他甚至将前来接应的己方部队误认为敌军,险些酿成误会。同时,冯玉祥在五原誓师,宣布参加国民革命军,从潼关出兵,协同北伐军的行动。多方力量的联合攻势,使吴佩孚节节败退,不得不退至河南巩县暂避锋芒。 1927年5月,吴佩孚携带约两千名卫队旅,辗转来到邓县,计划与旧日部下于学忠会合,商讨进入四川的方案,以期在西南地区重整旗鼓。然而,于学忠此时已与奉系军队暗中联络,不仅划清界限,甚至打算将其逮捕,以博取功名。形势危急,吴佩孚决定离开邓县,独自南下另谋出路。 吴佩孚曾是直系军阀的主要领袖之一,在北洋政府时期声名显赫,被誉为“儒将”。随着时代变迁和各派势力的角逐,他的影响力逐渐削弱,面对国民革命军的北伐,已难以招架。 国民革命军的北伐战争旨在结束军阀割据,实现国家统一和富强。在孙中山“三民主义”指导下,军队士气高昂,战斗力强劲。汀泗桥战役中,北伐军充分发挥灵活机动的战术,攻克敌军重要防线,为进军武汉铺平道路。 冯玉祥的加入进一步壮大了国民革命军的力量。他率领部队从西北出发,与北伐军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对北洋军阀造成巨大压力。于学忠作为吴佩孚的旧部,原本与他关系密切。然而,在复杂的政治形势下,他选择与奉系军阀合作,背离了昔日的主帅。 吴佩孚为了避开追兵,不得不沿着小道辗转逃亡。1927年5月下旬,他来到豫南的构林关。当地的团总杨星如和联保主任马汉亭得知他的到来,立刻准备酒宴,以示欢迎。 面对满桌的佳肴,吴佩孚却毫无胃口。他只留下四样小菜,其余的都让人撤下。尽管如此,当地一些百姓和士绅仍对他抱有敬意。 当地的士绅纷纷前来,恳请他留下墨宝。吴佩孚自幼喜好诗文,虽然身处逆境,仍不忘提笔挥毫。他为杨星如题写了一首七言诗。对马汉亭,他题写了对联:“如今长者说新语,不觉后辈胜前贤。”他感叹昔日的同僚多已归顺新势力,而自己却步履维艰。 然而,就在他提笔挥毫之际,突然传来消息:孙连仲的部队正逼近而来。吴佩孚闻讯,急忙下令撤离。他的队伍沿着小路匆匆离开。当行至三通桥附近时,地势崎岖,杂草丛生,正是匪患猖獗之地。 突然,枪声四起,一伙土匪从旁边的沟壑中冲出,抢走了他们的武器和财物。吴佩孚的秘书长张煌言在混乱中被射杀。据事后调查,袭击他们的是一伙名叫索金娃的土匪。 土匪的袭击不仅让他损失了重要的随从,也令他意识到局势的严峻。此后,他更加谨慎,避开主要道路,尽量减少与外界的接触。 为了保全性命,吴佩孚不得不选择偏僻的小路,每当经过土匪盘踞的地方,手下人都要拿着他的名帖,前去通报,请求放行。一些土匪首领得知是吴佩孚经过,念及他的名声,愿意放他一马。 一路上,他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昔日的辉煌早已不在,到达白帝城后,他暂时得到了休整的机会。但他明白自己已无力回天。面对风云变幻的时代,吴佩孚的命运也随之沉浮。 来自 章冼文主编. 民国高级将领档案解密 第1卷[M]. 2011

0 阅读:164